第2章(1 / 3)

身本布衣刘靖 雀之角 3495 字 18小时前

此刻,朱三儿绷紧的心弦方才稍许放松。

他平日听乡间流言,皆道苗人擅操虫蛊、精通毒术,且素来睚眦必报,不容丝毫冒犯。今日他横冲直撞,所幸碰上这等好说话的主儿,可谓是行了大运。

他眼神灵动,四下打量:医馆虽小,然药柜、诊台、药炉、病卧五脏俱全;陈设旧而不废,收拾得纤尘不染;里屋幽幽药香袭来,暗诉屋主的勤勉。

唯一落灰之处,为墙上挂着的一柄朴刀,那正是太湖帮帮众常佩的武器。

他饶有兴致地瞧着那朴刀,却发现刀刃已被磨得钝了。若执此刀砍人,见血之前,人只怕已被敲晕过去。

苗疆客抬手示意他上前。朱三儿略一迟疑,他已翩然落座诊台,手撑侧颊,目光冷锐,一改方才温和神色,宛如在审视满身疮痍的病者。

那一瞥如剑之冷锋,令朱三儿顿感如芒在背。然强烈的好奇依旧压过了不安,他硬着头皮,同苗疆客对桌而坐。

这苗疆医者,竟是传闻中太湖帮所延客卿。于这江南乡村顽童而言,何人能比当今叱咤一方的太湖帮更令人敬仰呢?

瞧那朱三儿坐立不宁的模样,苗疆客不由得唇角微扬。他笑起来并不甚好看,偏偏于这湿热午后平添一份无由的安然。

他鲜与村人打交道,不知今朝何故絮语如潮。也许是自己久居医馆,憋了太多的话无处说道;也许是那孩童眼里好奇的光芒,让他隐隐忆起年少旧识。

念及往事,苗疆客心里掠过一丝浅浅愧意。所谓秘密,不过只是江湖上人人知晓的往事。只是震泽村天天泡在水中的孩子,鲜有机会听到罢了。

一念隐瞒,铸就了他生平憾事。忆及此,他心湖微澜。

他轻轻摇首,甩净这无谓愧疚,学着儿时见过说书人的架子,清了清嗓子,沉吟片刻,有模有样地讲了起来。

“话说百余年前,有数十人聚于太湖帮总舵旧处,建立了一支小小的无名水帮。”

“彼时,这无名帮不过是江南湖泊间一尾微不足道的虾米。些许大点的陆帮稍跺脚,无名帮就已摇摇欲坠;初具规模的水帮翻个身,无名帮几近覆舟倾亡。”

“这无名帮便是太湖帮?”朱三儿好奇道。

苗疆客兀自续言:“可是啊,说来神奇:百年沉浮,那无名小帮既无名号,又无靠山,逢劫而不灭,历险而不亡。”

“曾遭水陆两帮合围,亦被朝廷军压,甚至一度为鞑靼铁骑踏成焦土,却每每绝处逢生、转危为安。幸赖数任帮主决断果敢,方得九死一生、逆势而起。”

“江湖之中,鱼龙混杂,哪怕是区区虾米,也终有搏浪之时。自此,这无名之帮已在江湖中站稳脚跟,自立门户,号曰太湖帮。”

朱三儿撇了撇嘴略显不耐。他所欲听的,是太湖帮如今英雄之奇传,而非这百年风雨的一纸轻描。

他不由得发出一声不满,正要开口,却被苗疆客抬手拦下。

“小客官稍安勿躁。今之声震江南的太湖帮,于二十载前,不过是三十六路陆帮、七十二路水帮中微不足道的一隅水寇?”

朱三儿闻言,眼中骤亮。

果然,无论苗地江南,孩童天性皆然。苗疆客得意地顿了顿,心想待老来无事,不若择一僻乡,倚榻门前,说书遣日,自有一番风流快意。

“一百零八个帮派,各据江南寸地寸水,纠纷难免,厮杀不断。最乱之年,新入的帮众七月方誓,八月已然尸横湖底。彼时江南湖泽,浮水皆腥。”

“三年鏖斗,血流成河。寻常帮众朝夕赴死,而高坐堂前的帮主亦难安寝,唯恐一夜梦醒,首级已落旁人囊中。”

“江湖人虽久历腥风血雨,也渐有怨声载道,或求和平,或求一线喘息。”

“人怨沸腾时,素来袖手江湖事的朝廷,突然一纸奏令,传遍了江南一百零八帮。人人奔走相告:由朝廷牵头,暂息干戈,并择日举办江南武林大会。胜者为江南武林盟主。今后各帮各派,唯盟主马首是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