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在梦华21岁生日的几个月前和她的一次谈话,以便她以后能够管好、用好自己的钱。
梦华:
你很快就21岁了。在美国,从法律上讲,你可以自己管理自己的钱财了。你问过我如何理财,这是技术层面的事情,不着急讲。我们可以讨论一下如何看待钱,即金钱观。
对于钱的态度,我比较赞同中国文豪鲁迅先生观点,那就是人要生存,要温饱,要发展。鲁迅先生这样解释这三个层次的意思:所谓生存,并不是勉强度日,也就是说要过得体面些;所谓温饱,并不需要奢侈,做到衣食无忧即可;所谓发展,也不是像很多富豪那样放纵,而是说在物质上能够做到适当享受。作为一个有机会上最好的学校的人,我希望你能正确理解钱的用途和意义。在这方面,很多亚裔年轻人的理解有点儿肤浅,我希望你能超越那些人。
去年我到哈佛做讲座,讲座后和那里的一些华裔学生做了一些交流。我发现他们确实很优秀,能力也很强,但是我也发现他们的很多见识会限制他们未来的发展,让我有点儿失望。我问他们将来打算学什么、做什么,大多数人给我的答案只有两个——计算机和医学院预科,并没有多少人愿意学文、从政,或者做一些为大众服务的事。我问他们原因,主要是因为学这两个专业将来就业有保障,收入也不错。听到这里,我不禁叹息,这是白白浪费了进哈佛的名额。每年能进哈佛的华裔学生非常少,很多高中一年也不会有一名华裔学生被该校录取,因此这些学生其实承载着一个族裔未来的希望。他们应该从政,成为未来美国的领袖,但是他们选择了一条看似简单,影响力却有限的道路。与其这样,还不如一开始就去上卡内基–梅隆大学,至少被录取比哈佛容易得多,而将来谷歌之类的公司也比哈佛毕业生容易。
我和哈佛、耶鲁的一些教授,以及后来比较有成就的毕业生聊过,上这样的大学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他们给我的比较一致的回答是,能做一些对社会比较有影响力的事,而不是以挣钱多少来衡量。换句话说,在美国,衡量精英的标准不是钱和学历,而是影响力。这个道理对于那些每月勉强维持收支平衡的中低层大众来讲,有点儿空泛。这就如同和他们说,没有饭吃,为什么不喝肉粥一样可笑。但是,对于温饱不是问题的人来说,在年轻的时候能够懂得把钱看得淡一点儿,是有必要的。总的来讲,华裔的个人主义基因比较强,相比之下,欧美人甚至印度人,反而非常讲求团队合作。在最近的十多年里,在美国的大学,华裔教授下海捞钱的多,愿意为学校管理做贡献的少,大学管理层的人不增反减。我问一个学术精英为什么去做生意,他说在大学里,要尽太多的学术义务,浪费时间。事实上,无论是在大学,还是在各种专业机构,比如IEEE(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要想增加影响力,就需要尽很多义务。对钱的执着让很多华裔学者走不到学术金字塔的顶尖,更不用说成为有影响力的社会公众人物了。在这方面,我不希望你也被钱绑架,不能静下心来做一些更能发挥自己特长的事。
钱这个东西,从本质上讲是物质的媒介,而不是物质本身。美国很多富豪会把大量的钱捐出去,相比之下,中国人和美国华裔在这方面做得就差了很多。我分析了一下,美国人愿意捐钱有三个原因。一是宗教原因,过去基督教一直有奉献的传统,比如洛克菲勒在没有发财前一直把自己收入的大约5%捐出去,甚至在他还是一个小学徒时就开始了。今天的摩门教依然严格遵循十一奉献的规矩。二是不希望钱成为后代不工作、不上进的理由。美国富人大量捐钱是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反垄断和进步运动时期开始的。那一代美国人,赶上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富裕起来的人大多数是白手起家的第一代富豪,他们有良好的事业追求和生活习惯。但是,他们的第二代和今天中国的富二代差不多,很多成为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