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封信:教育改变命运(1 / 3)

态度:吴军家书 吴军 4290 字 2023-08-12

梦馨问我:“姐姐上了好大学,是不是将来就会有好工作、好生活。”我说:“不是的,她以后还要努力一辈子。”梦馨又问:“既然以后可以努力一辈子,为什么要接受好的教育?不是有很多人退学创业成功了吗?”这封信是对这些问题的解答。

梦馨:

你问我为什么我总说“所上大学的好坏,对人的影响远比想象的要小”,但是又说“人需要努力学习,并且接受好的教育”。这不是矛盾的吗?另外,为什么有一些著名的创始人连学业都没完成,这是否意味着学位其实没那么重要。

你的问题很好,问到了接受教育的必要性的问题。如果我们承认接受教育的必要性,那么总是要尽可能接受最好的教育。虽然接受好的教育和上好大学是相关的,但是两者并不能画等号。上好大学是接受好的教育的方法,甚至是捷径,但不是目的。一个人上了好大学并不等于他接受了好的教育。教育的范围很广,并非仅仅是在学校里上课。

关于教育的必要性,我们不妨从三个层面来看一看。

第一,“教育改变命运”这种说法是怎样变成全世界大部分国家的共识的。

你在学校里会有这样一个感受,似乎亚裔家庭比其他族裔的家庭更重视教育。这是当下的一个事实,但是在历史上,欧美国家的人曾经比亚洲国家的人更重视教育。在亚洲,过去教育是为了通过考试当官,而不是为了培养生存技能和个人素养。但是,在欧洲,大家很早就意识到教育对一个人一生的帮助。在16世纪,爱德华六世开始在英国兴办免费教育,任何交不起学费的贫家子弟都可以到“官办”的学校读书。大科学家牛顿就是靠这种免费的公立教育完成了中学学业,剑桥大学的。但是这种教育依然不普及,因为很多贫家子弟要先设法工作养活自己,没有时间接受教育。于是,到了伊丽莎白一世的时候,她开始规范学徒制度,由国家出钱帮助贫家子弟学习谋生技能。后来,一些教育家在英国和美国创办了很多“星期日学校”,给贫家子弟普及基础教育。很快人们就发现受没受过教育,将来一辈子的命运常常相差很远。今天,很多人说美国的社会分层,下层人想上层很困难,这其实是教育不足造成的。事实上,下层人并不比上层人笨,如果给予他们足够的机会,并且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日后的表现和其他人就不会有多大差别。

到了普鲁士崛起时,德国的教育家威廉·冯·洪堡设计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针对大众的教育体系,主要强调技能教育。几十年后,德意志地区就从欧洲落后的地区变成了强大的德国。美国早期的教育家吉尔曼和艾略特,还要到欧洲取经。亚洲家长在20世纪之后开始重视孩子的教育,因为在历史上,亚洲的教育并不普及,大部分人无法从事体面的职业。当亚洲人发现教育程度和水平对于孩子未来发展的影响很大时,重视教育才成为一种风气。

之前,我们在收音机里听到关于KIPP(知识就是力量计划)的介绍,这是一个帮助底层家庭孩子接受教育的计划,它让来自底层家庭、加入这个计划的孩子一早就到学校读书,做完作业之后很晚才能回家。这实际上把他们和周围不好的环境隔离开了,这些孩子将来上大学的比例和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上大学的比例差不多,并且只需要一代人就可以摆脱贫困。

你在学校有一些同学的家长和我们一样来自中国,但和我们略微不一样的是,那些家长来自中国的农村,相对贫穷,而他们的父母更为贫穷,也没有受过什么教育,只是勉强能够读写。但是那些家长的父母非常有见识,知道要让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于是你同学的爸爸、妈妈才得以从很小的乡村来到美国,并且事业有成。这些人在一代人的时间里,完成了美国很多低收入家庭几代人都没有完成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