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疾痛的个人意义和社会意义
第二章 疾痛的个人意义和社会意义
非科学的言论常常模棱两可,有多重含义,还会有衍生出来的意思;它可以暗示些什么,也可以拐弯抹角地加进些什么;它还可以是与表面文章完全相反的意思,当这种言论以某种特别的声调表达出来时,更是如此。
——查尔斯·里克罗夫特(1986,272)
要想真正认识和理解他人的所作所为,必须把他们的现实行为与他们的生活经历联系起来作历史的考察。不仅要分析他们个人最在意的事的变化的前因后果,也要探究他们活动和遭受苦难的历史背景。
——阿拉斯泰尔·麦金泰尔(1981,197)
意义之三:生活环境
疾痛还有第三种意义,它对理解慢性病非常重要。因此,本书下面的大部分篇幅将放在详细地说明和解释这种意义,并延伸到与治疗的关系上。因为在慢性病症的境况中,疾痛总是在特定的生活轨迹中具体体现,与特定的生活环境不可分割。疾痛像一块海绵,在病人的世界中吸走了个人和社会的意义,这与疾痛的文化意义不同,后者带给病人某种意味。疾痛的第三种意义,也即疾痛的最深层的作用在于:对病人来说,社会生活不再那么至关重要,疾痛才是他们眼前性命攸关的大问题。
一个生活在北美的老年商务主管心脏病骤发,这部分是因为六个月前他痛失妻子,与他越来越严重的酗酒行为也不无关系,而他与子女们在家族生意上的苦涩冲突也是这种疾病的诱发因素之一。这些因素还融进了他对死亡的恐惧,对自己曾是离经叛道信徒的犯罪感,以及伴他一生的矛盾心理。这种困扰源于他对受制于他人的忧虑,对处于被动依赖地位的担心——这些都归咎于他有个蛮横而专制的父亲,他们的关系削弱他的自信心。眼下,他疾病缠身,严重丧失工作能力,子女公然要说服他进养老院,在这些危机面前,那些忧虑和困扰再度作祟,成了他的疾痛经验的一部分。此时,他特别渴望写好自己人生篇章的结尾,使自己的重要失却变得有意义,而这又加剧了他的忧虑和困扰。这种种人生轨迹的详细经验和象征性的特性,使每个慢性病人的疾痛经验形成了不同于他人的意义结构——由外向里,一层叠一层,就像是一块擦去旧迹写上新字的黑板。
疾痛的第三种意义最好用实例来说明。下面我将用一段故事,解释意义网络是怎样把疾痛的经验与现实世界连接起来。这里,疾痛的意义与其恶化程度相联系,也与它在生活的某些重要方面带来的麻烦相关联。最主要的意义是失去,这是慢性疾病的共同后果。治疗成了悲哀的机会。在下面几章中,对那些个案的描述会长得多,主要说明疾痛的这种意义。当然,因为它们是真实的故事,自然就不可能没有其他类型的意义。但我着重于个人和人际关系的意义,认为它是临床治疗中最重要的。其实,只有在详细的长篇叙述中,我们才能认识疾痛的个人意义和社会意义。下面这个片断只能提供表面的一瞥,粗略地说明当疾痛造成一种境况,使对生活的新诠释成为当务之急时,它是怎样聚积当事人的注意力,是怎样强化生活的意义的。
艾丽斯·奥尔科特
艾丽斯·奥尔科特,五十六岁,白种女人,新教徒,来自新罕布什尔州。她幼年有发作型糖尿病史,伴有心血管并发症。[1]她左腿小腿部因坏疽性溃疡而被截肢,在恢复期间,外科医生要她来作精神病的鉴定。这是因为,她整天眼泪汪汪,极度悲伤,她的医生和家人都担心她难以像以前对付慢性疾病那样对待眼下的残疾。
奥尔科特太太与新罕布什尔州的一个小镇上的银行家结婚,已一起走过二十三个年头。她家三代都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当地人,她出生在这个小镇上,在本地的学校上学。当她十岁时,得了糖尿病,在镇上唯一的医院就医,经常住院。她与青梅竹马的男友结婚,育有一男一女(安德鲁,现年二十岁;克里斯蒂娜,十七岁)。她属于这个小城镇的上流人士,任当地公共图书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