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2章(25 / 65)

叶为民环视四周,挨个与专家们打招呼,气氛瞬时热烈起来。

评委组的人纷纷站起身来与叶为民热情寒暄。

你一句我一句,场面异常热烈。

叶为民一一回应他们的问候,至于霍启煊,他就站在中间,随时准备答辩,不参与叶为民和评委组之间的互动之中。“三六三”

他的身份标识是论文答辩生,不是来和人家谈笑风生的。

过了一会儿,叶为民清了清嗓子,说道:

“诸位请坐,闲话不多说,大家时间都很宝贵,开始答辩吧。”

一时间,人声鼎沸的答辩室安静了下来,所有人都返回座位,十二双专注的眼睛齐刷刷地望向台前的霍启煊,等待他的论文汇报和回答。

论文答辩,不仅仅是检验论文内容的可行性。

更是对论文作者能力的全面考察。

论文必须是学生自己独立完成,不能抄袭或代写。

评委会通过提问,判断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并掌握了论文中的理论和技术。

如果学生对论文的某些观点或设计解释不清、回答不了问题,就可以判定不是本人所作,可能存在代写或其他舞弊行为。

答辩中,评委们会围绕论文的每一个细节、每个理论和技术点进行深入提问,看学生是否能游刃有余地回答,展示出对论文的充分理解和掌控。

任何一个关键知识点解释不通,都可能导致论文不及格。

因为这说明学生并没有完全掌握论文内容。

相反,如果学生对论文的各个方面都能信手拈来,流畅回答评委们的质询,就可以证明这确实是自己的原创研究成果。

所以,答辩不仅在乎论文本身,更在乎论文作者的知识水平和能力。

这是通过严格的问答流程进行全方位检验的。

只有真正理解论文内容、能对题展开深入探讨的学生,才可能通过答辩会获得学位。

这是保证学位意义的重要举措,也是检验学生真才实学的唯一标准。

当然,这是这个时代的论文答辩过程。

后世那种过家家的答辩场面,可以选择性忽视。

霍启煊坐在台上中间的位置,面前是一张长条形的桌子。

周围坐满了来自两个领域的专家学者。

经济学家们手里拿着霍启煊的金融专业论文,正认真阅读。

他们略微皱眉,时不时在论文上圈画标注,全神贯注的样子。

自动化领域的专家们则在研读霍启煊设计的银行业务自动化系统方案。

他们翻阅附件资料,偶尔抬头交头接耳讨论几句,表情严肃。

两拨人各自沉浸在论文和方案中。

偌大的答辩室里只听得纸张翻动的声音。

霍启煊静静地坐在原地,双手放在膝上,等待他们的提问。

他脸上看不出任何紧张,用平和的眼神望向前方。

过了十几分钟,经济学家们先把论文翻完了。

为首的几人抬起头审视霍启煊,这种论文,是这个年轻人写出来的?

没开玩笑吧?

这么完美的论文,拿去当硕士论文都绰绰有余了。

可是现在,只是个本科毕业生的论文……

另一边,自动化专家组还在继续研读银行业务自动化系统的设计方案。

台上两组评委各有所得,都在为接下来的询问蓄势待发。

而霍启煊只是静待他们的提问,丝毫不慌!

就是这么淡定从容,在绝对的自信和实力面前,他底气很充足。

经济学家们看完论文,杨怀恩教授便首先提问了。

他站起身来,推了推眼镜,缓缓开口询问霍启煊一些关于论文中提出的银行业改革方案中的系统性风险问题。

众人齐刷刷注视着霍启煊。

霍启煊慌不忙地思考片刻,然后便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