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11 / 36)

霍启煊的理念不合。

这可能就是自己落选的原因。

像霍启煊这样的人物,并不会在意那些细枝末节的成本控制。他追求的是最大限度地实(好好的)现自身的理想和抱负。

就像给研发中心拨款30亿一样,对霍启煊来说,投入永远不是问题,他不会吝惜资金,只要结果能达到他的要求。

所以,韩念恩作为手下,就应该站在他的角度思考问题,执行他的意志,而不是纠结那些无关紧要的成本效益。

韩念恩甚至猜想,叶飞和朱旭之所以能进入秘书团,很可能就是因为他们的报告内容更契合霍启煊的思想。

即使建议本身存在瑕疵,也比自己的更“正确”。

这就是对霍启煊的“政治正确”。

因为对霍启煊而言,正确就是他说了算。

手下应该附和他的观点,而不是提出质疑耳。

明白这一点,韩念恩对自己之前的错误看得很清楚了。

接下来,他会以贯彻执行霍启煊的意志为至高原则,而不是纠结那些无关紧要的细节。

韩念恩想着的同时,张顺翔也思考着同样的问题。

唐颂的提醒,其实也是在告诉他们输在了哪里。

张顺翔提出的报告观点,也有一部分和霍启煊的核心思想发生冲突了,没能入霍启煊的眼,也很正常!

两人心思各异,暗暗下了决心,要调整自己的思路.

第265章 提前布局抗洪:苦一苦桦尔街,帮一帮桦夏人民!

办公室里,霍启煊还在看投资报告。

主要看韩念恩和张顺翔的。

仔细阅读下来,霍启煊发现这两人的报告分析细致、数据可靠,的确展现出优秀的商业头脑。

但建议方面过于强调风险规避和成本控制,与霍启煊追求大胆投资、开拓进取的思路不完全契合。

不过,这并不代表他们的能力有问题。

相反,他们审慎的态度本身就是优秀分析师应有的品质。

只是现阶段不太符合霍启煊的需求而已。

思来想去,霍启煊决定给两人更多时间去适应和成长。

他会让韩念恩和张顺翔在调查团历练几年,待他们在思维和视野上有所拓展之后,再来评估是否可以提拔进入秘书团。

前提是到时秘书团有空缺。

如果所有职位已满,霍启煊也会继续支持他们,提供更大的平台去施展才华。

毕竟人才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

哪怕有些意见不合,但霍启煊不会一棍子打死人。

他有宽厚的心胸去包容下属的不同声音,给予成长机会。

这正是真正优秀的企业领袖应具备的胸襟。

不能因为一时意见相左就否定一个人,而要给他充分改正的时间。人无完人,重要的是是否愿意改进。

相信韩念恩和张顺翔一定能逐渐转变观念,成为集团栋梁。

到时,霍启煊也一定会给予重用。

看完两人的报告,霍启煊微微一笑,又投入到其他工作中。

他会继续观察两人的工作,也期待他们的思维能够不断扩充,最后成为像叶飞和朱旭一样符合要求的栋梁。

霍启煊对此充满信心。

因为他深知人的潜力是无限的。

叶飞和朱旭守在一旁,安静的等待霍启煊的指示。

叶飞是退休老将军收养的孤儿,从小就继承了老将军那种军人特有的作风,敢打敢拼,执行命令雷厉风行。

所以,他给霍启煊提交的报告内容,非常顺应霍启煊大胆进取的经营思路,主张公司要勇于开拓创新,积极进取,在市场上占据先机。

这正是叶飞骨子里的军人思想使然,他与生俱来的胆识和行动力,让自己的思维和霍启煊高度契合。

而朱旭则凭借出色的财务头脑,在报告中为霍启煊的扩张战略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