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想把这些项目全部搞定。
当然,这里的千亿美金,并不是说现在就要投千亿以上,而是指后续发展需要注入的资金,
霍老的这个小孙子,难道有自信在未来赚取千亿美金,再将其注入这些项目里?
七个京官大佬不禁有些心头打鼓。
这十个项目,全是国家级重点项目,事关国家发展的大战略,如果不是因为霍老的担保,他们真不敢让霍启煊一口气吃下,万一出了问题,所有人都是罪人。
霍启煊的胃口当然不仅于此。
本来他打算吃下更多项目的,但一听应军说后续的几个项目都是房地产的商圈开发,霍启煊就打消了这个念头。
他来大陆投资,有一个东西不会碰:房地产!
这东西太复杂了,不仅仅是盖房子那么简单。
这是内阁给地方政府转让的权益。
是为了避免地方政府财政破产做出的无奈之举。
九二年的时候,全国财政收入总计三千五百亿元。
其中地方政府两千五百亿元,内阁一千亿元。
内阁财政支出两千亿元,赤字一千亿元。
内阁穷到只能向银行赊债。
穷到财务部部长要请各省财务部长为内阁募捐,穷到国家的二长老在全国财政会议上说,财政体制再不改革,国家财政到2000年就会垮台。
然后,国政院开始了改革,改包税制为分税制。
分税制将税收分为内阁税(如关税)、地方税(如营业税)和共享税(如增值税)。
当中最重要的、占全国税收收入四分之一的增值税,原是地方最大的税种,支撑地方财政的基石270。
改革后,内阁拿走了75%,地方只拿25%。
以后的财政收入,内阁拿大头,地方拿小头。
内阁财政占税收比重从原先的20%提高到50%以上。
而地方只占40%多。
效果立竿见影,九四年内阁财政收入达到四千多亿元,比上年增长25%,到02年,内阁财政收入占比达到了55%。
但是,内阁有钱了,地方政府就穷了啊。
手头的钱不够用啊。
一大帮公务员、教师、事业单位都等着发工资呢。
城市基建、医保社保什么的都要钱搞定啊。
钱哪里来?
内阁没办法,毕竟是自己拿走了他们的大头,于是就提出让他们卖地,虽然现在卖地的收益很少,但很有潜力,可以弥补地方财政收入,要不这块收益给你们了?
从此,地方政府就形成了对土地财政的高度依赖!
地方大量卖地给房地产商,房地产商找银行借钱盖房子,再把房子卖给老百姓。
政府再把赚来的钱推进城镇化和工业化,使城市增值。
然后房价上升,房价涨,地价跟着涨。
于是政府收入越来越高,又把高价地皮卖给房地产商,房地产商再找银行借钱,再把高价房子卖给老百姓……
事情就这样一直循环.
第163章 中观村买地,盖北方总部大楼
这也是为什么,后世那些年来,房价只有涨,很少跌。
甚至有楼盘敢主动降价,政府就主动出面阻止。
因为房价下跌,会导致地价也跌。
地价跌了,就影响占地方财政至少一半收入的卖地收入。
那公务员、教师、事业单位、城市基建、医保社保什么的钱谁来搞定?
土地财政,从九四年开始,就这样慢慢成了地方政府的命根子。
但是这种模式,促使房价越来越高,老百姓叫苦连天,每天睁开眼就在还房贷,幸福感大打折扣。
另外也形成了巨大的房地产泡沫,比如后来的深城,几个月的时间,房价疯狂上涨了一倍。
后来国家开始出台政策,陆陆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