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读一本书,是梦华和梦馨与我们沟通的一种方式。她们的老师推荐的书,我们会读,而我也会给她们推荐一些读物。梦华打电话问妹妹在读什么书,妹妹告诉她在读爸爸推荐的书。于是,梦华写邮件问我那是一本什么样的书,是否有意思。
梦华:
妹妹最近在读一本叫作《幸福的蓝色地带》(The Blue Zone of
Happiness)的书,作者是《纽约时报》的畅销书作家、记者和制片人丹·比特纳(Dan
Buettner)。“蓝色地带”是一个人类学名词,意思是世界上特别长寿的那些地区。妹妹读完后,我和她进行了讨论。这本书你可读可不读,但是关于幸福这个话题,我倒想和你聊聊。
先从比特纳的这本书说起,他的几个观点很有道理。首先,幸福是一种感受,并非是钱可以衡量的。当然,这种感受也不是虚无缥缈的,而是和一个人生活的环境相吻合的。这本书中描绘的哥斯达黎加人超乎常人的幸福感,来自生活本身的轻松、愉快,它不需要多少钱。如果一个人认同这样的想法并且生活在那个环境中,他就会感到幸福。相反,在新加坡,通过努力挣到很多钱的人感觉自己很幸福,因为那个国度崇尚这种价值观。显然,具有这样价值观的人来到哥斯达黎加就很难有幸福感了,因为他会和当地的文化、习俗格格不入。反之,一个无忧无虑的哥斯达黎加人在新加坡也不会幸福,因为那里的人会觉得这个不想努力工作、凡事无所谓的人实在是一个坏典型。
读到这里,我想你当初选择MIT是对的,因为周围的同学和你很像,这让你有如鱼得水的感觉。如果你选择了培养政治领袖的哥伦比亚大学,虽然课程轻松点儿,但可能过得不开心,因为你不喜欢挤到那些咄咄逼人一定要当领袖的学生里去。
比特纳的另一个观点我也赞同,就是幸福需要基本保障。他在书中提到了三个幸福指数特别高的国家——哥斯达黎加、丹麦和新加坡。虽然它们的政治制度不同,前两个比较社会主义,甚至有点儿共产主义的意味,而新加坡是典型的资本主义,强调个人奋斗,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社会保障制度健全,大家没有后顾之忧,可以大胆追寻自己的理想。中国有句老话,叫作人穷志短,也就是说,当人吃不饱肚子时,很难有崇高的理想。我不会为你将来的生计发愁,不过依然要提醒你,在任何时候都应该给自己留一笔应急的积蓄,以便让你做事没有后顾之忧。
讲完别人的观点,我说说自己的看法,主要有两点。
其一,生命通过基因传承而延续,大部分研究幸福学的学者都认为这是幸福感最根本的来源之一,它远比暂时的男欢女爱、财富和虚荣更让人类具有长久的幸福感。人和其他任何物种一样,都担负着传承基因的使命,因此当人们看到自己的生命可以通过基因一代代延续时,会不自觉地展开会心的微笑。这一点原本谁都知道,但是在现代社会,当人们过于忙碌时,反而难以静下心来思考,忽略了很多根本的快乐。你在上高中的时候,我从中国回到美国,一个主要目的就是在你还没有离开家的时候,能够有机会陪伴你。这种幸福并非工作中的成就可以取代的。
不过,这种幸福任何动物都有,人终究还有高于其他动物的追求,那就是人的存在和行为可以给世界留下烙印或者创造快乐。当我们得知自己的所作所为给世界带来或多或少的正面影响时,会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快乐。
其二,人生是一条河。一条河的水量由它的长度、宽度和深度三个因素决定。一个人的影响力也是如此。有些人当下的影响力非常大,受他影响的人很多,但是未必长远。有些人则如同一条很长的河,影响力绵长持久。打个比方,一些流行歌手就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