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明确子女不是家长的私有财物,而是上天给父母带来的最好的礼物,他们具有独立的人格,需要尊重。有了这个前提,就能够平等地进行沟通。坦率地说,我对中国文化中一些强调长辈为大的思想持否定看法。这种倚老卖老的态度,是两代人不能进行有效沟通的主要原因。
我一直很欣赏毛泽东主席以及美国国父富兰克林和杰斐逊对待年轻人的态度。毛泽东主席在61年前对年轻人说过这样的话,“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1〕。类似地,富兰克林和杰斐逊则一直强调要相信年轻人,相信未来。虽然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度,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但是这方面的智慧是一致的。
明确了孩子是未来的社会栋梁、精英和领导者,而不是当下的领导者,我们就不会用老人的观点禁锢年轻人的思想,而是给他们提供参考意见,引导他们独立思考。最糟糕的教育莫过于用上一代人落伍的想法教育这一代人,让他们去领导下一代。
第二,虽然子女和自己在基因上有传承关系,但是不要将自己这辈子没有实现的愿望转嫁给子女,特别是要求他们做到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在子女面前,榜样的力量远远大于说教。自己以什么态度对待事物,对待他人,子女就会不知不觉地学习。很多人希望子女成龙成凤,其实,家长应该不断精进,以此影响孩子。如果父母一味要求孩子,自己的做法却相反,结果可想而知。事实上,每个熊孩子背后都有一对缺乏教养的父母,因为他们的言行“培养”了熊孩子。我非常赞同撒切尔夫人的一段话:
注意你的想法,因为它能决定你的言辞和行动。
注意你的言辞和行动,因为它能主导你的行为。
注意你的行为,因为它能变成你的习惯。
注意你的习惯,因为它能塑造你的性格。
注意你的性格,因为它能决定你的命运。
在撒切尔夫人这段话之前,我想再加上一句,“注意你的态度,因为它能影响你的想法”,这也是本书起名为《态度》的原因。从某种角度讲,孩子的命运在父母向孩子发脾气,并且传递给他们坏习惯时,就已经决定了。
第三,同一件事,对不同人来说,给予的建议常常是因人而异的,因此没有绝对好和不好的建议,只有适合和不适合的。孔子的弟子子路性情急躁,办事不周全,而冉有性格谦逊,但办事却犹豫不决。因此,当他们问孔子有一件好事是否该做时,孔子给了他们截然不同的回答。对于子路,孔子让他先听听父兄们的意见。对于冉有,孔子让他马上行动。我的两个女儿生活的年代和环境略有差别,这导致她们在性格、生活态度和做事方法上存在差异。因此,对于同一个问题,我给她们的建议有时会截然相反。相信每一位读者也会根据自己的特殊情况,对我在书中的建议和观点进行适合自己的选取与筛选。
第四,沟通需要是双向的,很多时候,倾听孩子的想法比发表意见更重要。在一些问题上,孩子的想法不仅很合理,而且能够给长辈带来很多启发。我在和孩子们沟通的过程中,也在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想法。
本书采用书信体的形式,大部分内容是我写给女儿们的信。为了便于读者理解,我专门在信的前后介绍写信的背景以及信件的成效。全书围绕以下6个主题展开:
人生哲学
洞察世界
对待金钱
人际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