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馨:
半年前,我和你讲过关于贫穷的一些事情。因为我小时候非常穷,所以希望你明白世界上有很多和你不一样的人,也希望你将来能够帮助穷人。现在,你又长大了一点儿,学习了世界历史,对世界有了更多的了解,因此我想就贫穷这个话题与你做更深入的交流。
贫穷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可以让人奋发向上;另一方面又让人颓废不能自拔,以至于大家说小时候穷,一辈子穷。那么是什么让它成为激励人的力量,又是什么让它成为一种终身的诅咒呢?
人的天性是不安于现状,穷则思变,变则通达,因此贫穷可以成为一种动力。上次我和你讲我那一代人就是为了改变自身经济状况而奋发努力的。
但是,今天你在美国看到的通常是另一番景象: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几乎无法走出原属的社会阶层,一代人的贫穷导致了下一代人的贫穷。这又是为什么呢?有人说这是由环境造成的。这没有问题,但是为什么环境因素的作用如此之大?为什么穷人不愿意摆脱原来的环境束缚?针对这个问题,很多社会学家做了大量的统计,找出的原因五花八门,没有一个让我信服。其实,对于这个问题,我有自己的想法。
一个人要摆脱贫穷,需要在主流社会环境中生活和发展,但是穷人在那样的社会环境中常常会遭受别人的白眼甚至被欺负。久而久之,他们渐渐丧失了对生活的信心,很多人又回到自己习惯的穷苦环境。我经常讲人要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就是这个道理。这件事说起来容易,对于大部分人来讲其实很难办到,因为人有很多弱点,比如调整自尊心,自己的物质越缺少,心理就越脆弱。在中国有一个词叫作“玻璃心”,就是讲一些人的心理特别脆弱,稍微一被批评就伤了自尊心。什么人会有“玻璃心”呢?一个生于富有家庭的孩子是不怕别人说他穷的,一个成绩非常好的孩子是不怕别人说他笨的。相反,一个贫家子弟反而怕别人说他穷,看不起他。为了买一部iPhone手机卖肾的人,一定是贫家子弟,怕别人说他穷。类似地,越是学得不好的孩子,越怕别人说他笨。这是人类普遍具有的特点。于是,很多穷人最后还是选择与穷人为伍,成绩差的孩子还是选择扎堆一起玩儿。久而久之,那些人就无法摆脱原属阶层了。对于穷人和弱者,有时候你越保护,越照顾,反而会给他们贴上弱势的标签,把他们禁锢在原来的社会地位上。
其实,有很多不怕被人嘲笑的穷人。虽然他们也曾经被人瞧不起,但是总有一种要通过努力改变命运的欲望。虽然他们经常遭受别人的白眼,但是没有失去奋发向上的动力。中国旧上海有一个小混混,叫作杜月笙,靠给人修脚、买水果为生。不知道遭受了别人多少白眼,但是他仍然一门心思要挤进上层社会,最后还真的做到了。这种例子其实并不少见,而他们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打碎自己的“玻璃心”。
通常,如果人有信仰,就比较容易做到这一点,因为有信仰的人通常比较宽宏大量,对自己和他人都是如此。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很多犹太人在出生时极为贫困,被人歧视,最后却能通过自己努力取得成功。古代犹太王国的国王所罗门认为,贫困的状态使人奋发上进,只要不失去信仰,就能有旺盛的生命力,把贫穷变成一种力量。因此,很多犹太人认为,人年轻时不妨贫穷一点儿,以便养成一辈子努力的习惯。他们也不会看不起贫穷的人。所罗门说,智慧是不分贫富的,贫穷是神对人的考验,是人生必经的一个过程。
你并不贫穷,但是如果有些事情做不好,那么你所处的地位可能和贫穷差不多。在这种情况下,人的心理能否接受自己不如别人,在可能会被别人嘲笑的情况下,是否还能努力往前走,直到改变自己的状态,就是一个考验了,这和走出贫困差不多。你曾经有一段时间弹钢琴陷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