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封信是我酝酿了很久之后写的。早在梦馨出生不久,我就在想,如果有一天我不能伴随她长大,我会和她聊几件事,关于对贫穷的认识就是其中的一件。当然,这件事我一直没做,而我也一直看着她健康地长大成人。在她快初中毕业的时候,我觉得她可以理解大人的事情了,便和她进行了一次谈话。这封信是谈话之后写给她的。
梦馨:
爸爸今天和你讲一个你未必喜欢听,也未必觉得和你的生活很贴近的话题,关于贫穷。那天我问你,是否觉得财富到处可见,以至于不需要花多少努力就能获得。你觉得或许如此,因为你周围的同学从来没有为生活不下去发愁过。这是一件让我很担心的事情。你知道,并非世界上所有的孩子都能像你一样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你需要了解这个世界,需要知道有很多人正在等着被帮助,需要知道人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过好的生活。
2015年,你姐姐梦华毕业的时候,她的老师在毕业典礼上的演讲,我至今记忆犹新。她让所有的学生往四周看看,正当大家(包括学生和家长)都感到莫名其妙并且开始往四周张望时,这位老师说:“你们必须知道,周围的人和你们不一样,没有那么好的受教育条件。再往远处看,其他国家的人和我们(美国人)也不一样。”继而,她谈到了贫穷这个话题。
贫穷对我来讲并不陌生,我从记事起懂得的第一个概念就是贫穷,这和你完全不同。但是我知道,你无法感受这个概念,从某种意义上讲,你和我不平等。
每次我到杰弗逊纪念堂,或者读《独立宣言》,他的这句话就在我耳边回响——“我们认为这是一个不证自明的真理,所有人生来都是平等的”。是的,这是一个多么美好而崇高的理想。然而,由于国家和家庭的原因,每个孩子生来并不平等。如果说梦华出生时还是我和你们母亲非常短暂的相对艰难的时期,那么你则是含着金钥匙降生的。你们从记事起就不知道贫穷为何物,这是你们一生至今最大的欠缺。只有了解贫穷,才能让自己免于贫穷,才会有意愿让更多的人免于贫穷,让美国国父的理想变成现实。
我从记事起,就饱受物质匮乏的痛苦。虽然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讲,所有人都应该有免于匮乏的自由,但是大多数出生在20世纪60年代末的中国人其实没有这个自由。我小时候,因为赶上“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社会状况可想而知。你的爷爷、奶奶不得不去农场劳动,因此我不得不被寄养在我的爷爷、奶奶,也就是你的高祖父母家。他们生活在南京,中国的一座知名城市。我的爷爷、奶奶没有正式工作,全靠我的父母,也就是你们的爷爷、奶奶,以及他们的兄弟姐妹寄钱养活,生活是不富裕的,勉强维持温饱而已。那时,鸡蛋以及任何肉类食品都是奢侈品。这种情况并非他们的个例,中国那个年代几乎家家都是这样穷困。南京是中国的一个省会城市,生活条件在中国还算上等,尚且如此,生活在中国小城镇和农村的人就更加艰难了。
我最早的记忆从1971年夏天开始,那时我4岁多。我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脑子里对父母几乎没有什么印象,因为他们都在农场劳动。很遗憾,世界上几乎找不到描述他们当时生活的文学作品,可以让你了解一下他们当时艰苦的生活。如果你们读一读讲述沙皇俄国时期那些被流放到西伯利亚的苦役的生活的作品,就能了解他们的境况了。因此,他们没有和我在一起并非不爱我或者对我不负责任,而是不想让我过那种连健康都得不到保障的生活。你生活在美国,对父母和子女分开这种事难以置信,我讲这些是想让你更好地体会在艰难时世很多父母的不得已。今天,中国农村很多外出打工的家庭,依然面临父母和子女分离的困境。我在南京,虽然生活艰苦,但毕竟有基本的生活保障。当然,更是因为我年纪尚小,其实对那段生活并没有太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