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2 / 2)

了杜庚的咽喉。

这是否认不了的事实,可谓百口莫辩。

安在涛则把笔墨大半用在了高架桥的危害上,尤其强调对于滨海经济的阻碍,说拆除高架是滨海经济高速发展中的“阵痛”和必要代价。

第三天一早,署名为安在涛的一篇深度报道在某报见光,而且是二版头条。

为发这篇稿子,宋亮他们花了不少心思,该媒领导暗中指示,让要闻部发在了二版头条上。

稿子见报后,影响很大。据驻京办反馈回来的信息说,当天某高层领导就对这篇报道进行了批示。

而京里那些个主张拆除高架桥推动城市发展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也纷纷如获至宝,将这篇报道保留下来,以期充实进议案中,在几个月后99年初的两会上重提。

本来以为刘彦所在的经济日报肯定会立即展开回应,安在涛已经着手第二篇跟进报道。

但令人奇怪的是,刘彦并没有任何动静。

又是三天以后,安在涛才得到消息,那位口才跟文笔一样锋利和骄傲的女记者,竟然又赶去了滨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