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这真气,好似在密度上还稍微差了一点。
再联想刚见面时,见这老僧好像将自身融入到周围环境中一般,却又比张三丰那“武道意境”稍差了一丝的状态,孟修远心中不由得瞬间明悟,看透了这扫地僧的一身修为。
原来,前世他和师父张真人所尝试的那两条超凡脱俗的路,都没有走错。
两者合起来,再分别削弱一些,便是扫地僧现在的这般状态。
将自身武学融会贯通、凝练“武学意境”,和将自身真气压缩、化为液态,这两条路,其实本就是能并存的,都可归为“内求己身”这条方法中去。
只是与这扫地僧有达摩留下的详尽指引,可以按部就班去练不同,孟修远和张三丰两人,都是靠着自己的天赋异禀,于未知中摸索,最终达成了这般成就。
尤其是师父张真人,从一个被少林寺逐出师门的弃徒,凭着一套罗汉拳、一点残缺的《九阳神功》,竟是在百年间完整地创出了一条武学体系,并在最终将其整个融会贯通,凝练出了独属于自己的“武学意境”。
单以这意境来论,张三丰这原创的,自是比扫地僧继承前人智慧要来得更加贴合己身。
而且孟修远相信,以张三丰那看健朗的身子,再活个几十年也不成问题。在这时间当中,许是他也能将那“压缩真气”的方法一同研究出来。
只能说张真人一生武学成就,确和少林的达摩祖师一样,堪称为旷古烁今。
一时间,孟修远不由得为师父感到自豪,脑海之中也就不由得泛起许多前世许多回忆。
从他六岁师父领他上山,到十六岁师父教他《紫霄剑气》,再到二十六岁师父不舍送他离开那个世界。
若没有师父对他一路指引,他绝达不到今日之成就。
思至此处,孟修远心中不由得一动,暗道自己也不知哪来的运气,竟能拜得如此一位好师父。
不过,眼前求知的机会难得,孟修远也就没有多做感慨,当即收拾好心情,又朝扫地僧请教道:
“大师,你可知逍遥派这三门神功合起来以后,所要面临的‘武学障’是什么?”
孟修远想着,若是能提前得知,也好有个准备。
不想,扫地僧闻言之后却是摇了摇头,朝孟修远答道:
“这武学障奇幻莫测,非得亲身碰到了,才会全然明白。
我没练过逍遥派的武功,所以并不十分了解。”
孟修远闻言不由有些遗憾,不过想到今日与这扫地僧聊了一阵,颇有收获,便也就没有贪求太多,抬头便欲想那老僧道谢。
谁知他感谢的话还没出口,确实听那扫地僧好似刚才的话没讲完,还在接着说道:
“不过我听逍遥子前辈提过,他们这一脉的功夫,初习练时,对弟子的资质要求较高,可待要修炼到最高处,却又对弟子的心性有所要求。
简单些说,便是要做到‘逍遥’这二字。
从心所欲,不为世俗的教条所束缚。可又能秉持己心,不被欲望所奴役。
逍遥子前辈曾说,他之所以收了一男两女共三个弟子,并将神功一拆为三地分别教给他们三人,便是为了磨炼他们的心性。
俊男,互生情愫爱慕,于逍遥派的思想之中是理所当然的,也是必须经历的过程。
可也因此,必会生出许多仇恨痴怨,让这三人之间纠缠不清。
待到有一日,三人看透这一切,放下心中怨恨,重归自在逍遥的时候,将三门功夫合在一起,也就自然而然地能够修行到最高深处了……”
说至此处,扫地僧略微看了孟修远,便微微低下头去,沉默不言。
孟修远心知,老和尚这应当是将自己所知的一切,都已经讲了出来,再没有保留了。
心中感谢之余,孟修远还是不免要再问最后说道:
“大师,感谢您替我解惑,我因此收益良多。
只是我尚有最后一个问题,想要问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