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称帝后,国号大明,年号洪武。他立刻着手治理国家,轻徭薄赋,休养生息,鼓励工商,恢复被战乱破坏的经济。他下令编撰《大明律》,规范社会秩序,严惩犯罪,让百姓能生活在一个安稳的法治环境中。文化上,大力兴办教育,各地学府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培养出大批人才,为大明的长治久安奠定基础。

回首往昔,张小白从一个现代青年穿越成朱元璋,历经无数艰难险阻,一步步改写历史。他凭借着现代知识与坚韧意志,在元末乱世中崛起,让华夏大地重归安宁,开启了一个全新的辉煌时代,而那段惊心动魄的穿越之旅,也永远铭刻在历史长河之中,成为后人津津乐道的传奇。 登基之后,朱元璋的日子也并非一帆风顺。朝堂之上,新的纷争悄然滋生。昔日一起打天下的功臣们,不少人恃功而骄,开始结党营私,争权夺利。李善长身为开国第一文臣,门生故吏遍布朝堂,渐渐有了专擅朝政的苗头;蓝玉等武将,更是骄纵跋扈,在边疆手握重兵,行事作风愈发张狂,时常做出违法乱纪之事。

朱元璋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深知,这些功臣若不加以约束,大明江山迟早会被搅得乌烟瘴气。于是,他决定先从整顿吏治入手。洪武三年,朱元璋发起大规模的反腐行动,派出御史巡查各地,一旦查出贪污腐败官员,不论品级高低,绝不姑息。一时间,官场震动,不少贪官污吏纷纷落马,百姓拍手称快。

可反腐行动触动了一些人的利益,朝堂之上反对声浪此起彼伏。有人谏言,说此举打击面太广,会寒了功臣们的心。朱元璋却不为所动,他召集大臣,痛心疾首地说:“朕出身贫寒,深知百姓疾苦,这些贪官污吏搜刮民脂民膏,与元军何异?若不除之,何以安天下百姓?” 他言辞恳切,态度坚决,反对的声音渐渐小了下去。

在处理功臣问题上,朱元璋也是慎之又慎。他先是多次旁敲侧击,暗示李善长等人要谨言慎行,收敛锋芒。可李善长等人并未完全领会他的苦心,依旧我行我素。无奈之下,朱元璋只能采取强硬手段。洪武十三年,爆发了著名的 “胡惟庸案”。胡惟庸身为丞相,专权跋扈,暗中结党,意图谋反。朱元璋借此机会,彻查胡惟庸一党,牵连甚广,众多大臣被诛杀,李善长也因牵涉其中,被赐死家中。这一案,让整个朝堂噤若寒蝉,大臣们再也不敢轻易结党。

蓝玉案紧随其后。蓝玉在北征归来后,愈发骄纵,他强占民田,凌辱藩王,甚至在军中擅自提拔亲信,全然不把军法放在眼里。朱元璋忍无可忍,以谋反罪名将蓝玉逮捕审讯,此案同样牵连众多,大批武将被清洗。经过这两轮大案,开国功臣凋零,朝堂势力重新洗牌,虽然手段血腥,但也确实为大明初期的稳定扫除了隐患。

在民生方面,朱元璋依旧不遗余力。他大力推行移民政策,鉴于中原地区因战乱人口锐减,土地荒芜,便从人口密集的地区迁徙百姓前往开垦。官府为移民提供农具、种子,还减免赋税数年,鼓励他们安居乐业。同时,他重视农业技术创新,组织农官编修农业书籍,推广新的耕种方法,如轮作、套种等,让粮食产量进一步提升。

水利工程也是朱元璋关注的重点。他拨专款,征调民力,修缮加固各大江河湖泊的堤坝,疏通河道。黄河、淮河等流域经过治理,水患减少,农田灌溉得到保障,农业生产得以稳定发展。商业上,朱元璋虽对商人有所限制,但也并非完全打压。他在一些重要城市设立商业特区,规范市场秩序,促进商品流通,让经济逐步走向繁荣。

外交上,朱元璋秉持 “不征之国” 的理念,派使者与周边国家修好。他向朝鲜、日本、安南等国送去国书,表达友好之意,希望能建立和平稳定的外交关系。朝鲜国王欣然回应,两国往来频繁,贸易、文化交流增多;日本当时处于幕府时代,对明朝国书态度暧昧,但朱元璋也未强求,只是加强沿海海防,以防不测。

教育领域,朱元璋更是投入巨大心力。他规定,各地州县必须设立官学,无论贫富贵贱,适龄儿童皆可入学。中央设立国子监,选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