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楚国。”
秦朝。
李信抬头看向天幕,面露惭愧,“我对不起那20万人啊!”
呜呜呜呜…
我再也不自负,轻敌了。
天幕依旧在继续。
“老成的王翦看明白,楚国并非如此不堪。”
“觉得至少需要六十万兵马,才能略有胜算。”
“秦始皇为节约战争成本,决定派李信和蒙恬,于公元前225年,领兵二十万攻打楚国。”
“秦军刚开始一路凯歌。”
“不想是中了楚军诱敌深入之计,被楚将项燕大败。”
“一路回撤。”
“李信在蒙恬掩护下,才得以逃回秦国。”
“秦始皇痛定思痛后,请归隐的王翦出山,并允诺给他六十万大军。”
“这几乎是秦国的全部家底。”
“而后再次开始漫长的灭楚之战。”
“公元前224年,王翦和蒙武带着六十万大军攻打楚国。”
“楚国征全国之兵力,与之对抗。”
“王翦理智地采取了拖兵之计。”
“和楚国打防守消耗战。”
“这中间,秦倾全国之力,给六十万大军供给补给。”
“秦王嬴政在郢陈亲自督战。”
“王翦采取了坚壁自守,避免决战。”
“养精蓄锐,伺机出击的作战方针。”
“楚军多次挑战秦军,始终避而不出。”
“另一方楚军求战不得,时间一久便斗志松懈。”
“加上粮食消耗供给不足。”
“项燕只好率军东撤。”
“王翦抓住楚军东撤的战机,挑选精兵。”
“在前实施追击,在其南大败楚军,杀死项燕。”
“随后。”
“秦军乘机攻取了楚国的诸多城邑。”
“公元前223年。”
“王翦,蒙武率领秦军,继续向楚国纵深进攻。”
“一举攻破楚都寿春。”
“俘获楚王负刍。”
“楚国基本宣布灭亡。”
“王翦继续进军江南,占领越国土地。”
“秦在楚地设立九江郡,长河郡和会稽郡。”
“当我们回顾这场决定,秦楚两国命运的旷世大战时。”
“便能发现,若不是王翦老谋深算,避而不战,又抓住楚军东归之时的最好时机发动进攻。”
“那么鹿死谁手,还犹未可知。”
“在王翦伐楚之前,李信二十万之众孤军深入。”
“近乎全军覆灭。”
“便是一个最为真实的例子。”
“另一方面,楚国之所以难以覆灭的原因,跟楚国一直以来所盛行的分封制,有着很大的关系。”
“在战国时期,列国都在加强中央集权。”
“而楚国却有着数量可观的封君。”
“这些封君往往占据一方。”
“自身拥有权力和兵马,秦军在攻克楚国,国都后。”
“并不能宣告楚国彻底灭亡,而是要继续深入楚国腹地。”
“四处征讨,楚国的封君!”
“反观灭其他五国。近乎都是一两战,便足以定乾坤!”
“在秦灭六国的过程中。”
“楚国的抵抗力度也是最强的。”
“秦国一次试探失败后,迫于无奈,只得出动全国军力进行征讨。”
“足见伐楚的难度之大。”
“最重要的是,始皇帝可能不知道自己驾崩之后,在楚地就爆发了大规模的起义。”
“项燕的孙子,项羽消灭了秦朝的有生力量。”
“刘邦攻下了秦都咸阳。”
“倔强的楚人,硬生生上演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反噬。”
“本该千秋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