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文獻講的帝印,是白玉質印、螭虎鈕印,印文是“皇帝行璽”或“天子行璽”。
這趙胡的金印是金質印、蟠龍鈕印,長、寬均爲3釐米左右,高1.8釐米,重148克。
顯然不是傳統的帝印,而是趙胡自己的私人印璽。
所以纔可以在死後陪葬。
按秦漢禮制規定,只有皇帝、皇后的才能稱“璽”,其它臣屬的印是不能稱“璽”的。
皇帝用璽並非只有一種,而有多種。
例如“皇帝之璽”用於賜諸侯王、“皇帝行璽”用於封國、“皇帝信璽”用於發兵。
“天子之璽”用於冊封外國、“天子行璽”用於治大臣、“天子信璽”用於事天地鬼神。
“皇帝璽”被視爲“傳國璽”,歷代統治者視爲保國鎮疆之寶,正所謂“得寶者得天下,失寶者失天下”。
漢武帝自己就有六個璽,是可以往下傳的。
當年的傳國玉璽就是和氏璧了,從秦始皇那裏開始的。
只有得到了傳國玉璽的纔是正統的皇帝。
“可是後來一個巨大的謎團出現了。
因爲在這陵墓裏面發現了一套玉衣。
不過玉衣的詭異地方在於,這玉衣的玉片都是散落一地的。
非常凌亂的樣子,並且考古隊員清理了之後發現。
在這玉衣身上並沒有發現任何的金絲。
因爲當年漢朝的下葬的時候,非常流行這一套。
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金縷玉衣,這最出名的金縷玉衣就是中山王的那一套。
最高規格的就是金縷玉衣,然後就是銀縷玉衣到最後的銅縷玉衣。
可是在這文帝趙胡的陵墓裏面卻沒有發現任何金銀銅之類的絲線。
這玉片就這樣散落了一地。
按照南越國自己稱帝的規格,這最少都是一個金縷玉衣纔對。
爲什麼這隻有散落一地的玉片呢?
其次就是出了那文帝金印之外,還出土了一個玉質的印璽。
這上面就只有一個簡單的名字。
可是上面的名字讓在場的考古專家都迷惑了。
因爲這印章上寫的名字是趙眛而不是趙胡。
這個趙眛是誰?在史書上是從來沒有出現和記載過的。
難道說這並不是趙佗孫子文帝趙胡的陵墓?”葉真再次發出了疑問。
聽到這裏,觀衆也開始思索了起來。
“這都明明稱帝了,用的應該是金縷玉衣吧。”
“不會是當年太窮了,金屬都用不起吧。”
“我覺得這應該是有什麼特殊的原因纔對。”
“所以這是趙胡還是趙眛的陵墓啊?”
“會不會趙胡和趙眛是同一個人?”
“這玉衣一開始就是爲了長生而製造出來的吧。”
其實直到現在這都是一個謎團。
爲什麼歷史上明明記載着趙佗的孫子趙胡,也就是文帝繼位了。
可是這陵墓裏面挖掘出來的確是文帝印璽,可是這玉質的印璽上卻寫着趙眛的名字。
當年的一些專家看着葉真的節目。
“現在主流公認這趙胡就是趙眛,可能只是不同稱呼而已。”
“也有人說當年史記裏面記載錯了,其實根本就沒有什麼趙胡,一直都是趙眛。”
“這玉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