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完笸箩差不多十二点,孟俊峰骑了将近一个小时的车,直奔七八公里外的一个村子。
“大爷,你家这笸箩、簸箕、水斗还有小柳盒子嘛,卖不?”到村子后,孟俊峰找到一个正在抽烟的大爷,他家门口摆着不少柳货。
正抽着烟的大爷抬起头看了一眼孟俊峰,“卖?你买啊?”
“对啊,我想买几个回去可以不?”
大爷不在意的看了一眼身后的柳货,“你先看看有没有上眼的。”
“好嘞。”孟俊峰上前近距离挑选了一番,“大爷,你家柳货不少啊,卖给土产公司的吧?”
“嗯,秋收之后闲着就做一点,等着土产公司来收。”
“他们多少钱收?”
大爷突然有些警惕的看着孟俊峰,“你打听这个做什么?”
“我在你这买,不得比土产公司收的贵么,不然你不是亏了。”
大爷一听好像也是在理,便指着孟俊峰手里的笸箩道,“这种笸箩,还有簸箕,土产公司收一块二一个。”
孟俊峰心中暗暗点头,这差价基本跟他的记忆对上了,柳货发家,也算是华夏历史上一段有着时代特色的历史了。
由于八十年代国内塑胶制品、铝制品、不锈钢等日常生活用具的价格都很高,所以不少人都舍不得花这个钱,于是基本可以拿来作为替代品的柳货成为了一个时期内很多人的选择。
而城里人基本上是不会自己做柳货的,都是农村里的人秋收后做,八十年代初是大队统一安排生产并分钱,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大队基本就不统一安排了,土产公司自己到农村里去收,村民自己看着做,大家每年靠着卖柳货都能在秋收后一段时间里赚点钱,勤劳一点的就能多赚一点。
但由于八十年代农村的信息是非常封闭的,村民根本不知道柳货在城里能卖多少钱,而城里人已经习惯了柳货这样的东西还是去供销社买,再加上这是耐用品,这个市场就这么被忽略了一段时间。
直到最早有一批村民到城里注意到这个东西的差价开始自立门户,才有了第一批靠柳货发家的人。
再往后,专门从农村收货到城市里卖的倒爷,直接开厂做柳货的老板也慢慢出现了。
“大爷,我身上只要十一块钱,这样,笸箩跟簸箕算一块五,我各拿三个,这就是九块钱,还有两块钱,我拿十个小柳盒子吧,你看成不?”
大爷抽了口烟似乎是在算账,不管怎么说,确实是比土产公司收的贵一些,而且孟俊峰一共就收那么点东西,他看着孟俊峰感觉也挺舒服的,自然不会有太多纠结,“成吧,需要我搭把手不?”
“不用不用,我拿根麻绳,自己搞。”
“那边有麻绳,你自己拿吧。”
“好勒。”
孟俊峰先把钱给大爷,然后用麻绳把东西都绑在车上,“大爷,我再拿你一块废木板可以不?”
“嗯,那边有的是,你随便。”
“多谢大爷。”
搞定了这一切,孟俊峰跟大爷道别,骑车返回城里。
东西不多,孟俊峰就还是选择了家附近的摊位聚集处,停车把东西摆好,孟俊峰在木板上写道:大笸箩:八块钱一个,大簸箕:八块钱一个,小柳盒子:一块五钱一个。
供销社那边笸箩跟簸箕八块钱,小柳盒子一块到两块都有,孟俊峰一共就这么点东西,根本没必要压价,直接就按照供销社的价格来卖。
反正自己卖的跟供销社卖的东西质量可没差,对周边的住户来说反而多了方便。
刚把东西摆好,孟俊峰正准备吆喝,七八个中年妇女已经围了上来,
“几位姐姐...”
孟俊峰看人来了,想着怎么介绍一下,结果她们自己直接上手开始研究东西的质量了...
孟俊峰这才回过神来,八十年代逛摊位买这种东西,谁管老板怎么介绍,一个个自己都懂货,看不上就走,看上了就还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