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在雕楼中遇上拍片子?(1 / 2)

铁肩柔情 何晓军阿莲 2442 字 2024-01-17

弄不清自己身在何处的何晓军,只好再次来了个快速伸头察看,打量他刚才惊鸿一瞥的情景。

这次的打量,让何晓军看出了一些眉目,就是那有人打枪的地方,他感觉似曾相识。

脑子像奔腾处理器一样急转了几遍之后,何晓军终于想起了自己在一部枪战片《让子弹飞》中,见过这样的建筑,就是他们家乡的雕楼。

何晓军所在的地区,有一个地方的历史人文景观,就是雕楼。

雕楼,是百多年前华侨在国外心系故乡而回国兴建的一种建筑,一种防洪、防盗、防土匪、集防卫居住功能于一体的建筑物。

全国所有的雕楼中,何晓军他们家乡与比邻市的雕楼最为出名,只因,这两市都是全国著名的侨乡。

据统计,何晓军他们市在国外的华侨有一百多万,比市里的常住人口还要多一、两成。在二十世纪20年代间,因土匪猖獗、洪涝频繁等原因,侨胞便陆续出资回乡兴建了这些能居能守的碉楼。

为什么说这些那年代能居能守的碉楼是景观呢?因为这些建筑物,不但是别处没有或没有这么多、这么集中的特别物件,更因为这些建筑物的建筑风格。

碉楼的建筑风格,既深涵中国的传统底蕴,又饱载浓郁的欧美气息,将中国传统乡村建筑文化与西方建筑文化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是特定时代特定地域多元文化碰撞交汇而成的历史景观,是一幅数量众多、风格独异、千姿百态的建筑艺术画廊,是中国华侨文化的纪念丰碑和独特的世界建筑艺术景观。这也是雕楼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的缘故。

何晓军虽然没有专程去邻市那个雕楼申世遗成功后,马上成立的风景区参观那里那些特别建筑风格的雕楼,但星罗棋布撒落在他们全市每个角落的雕楼,他还是看过不少,在何晓军的印象中,那些历经百年风霜,仍顽强地挺直腰杆见证历史和接受后人瞻仰的雕楼,全都已经被岁月锈蚀了门窗、斑驳了墙壁,但他现在所处的雕楼,为什么却是那样的新净,新得如刚建不久般呢?

想到了这里,何晓军连忙察看起自己身贴着的建筑体来。对呀,他所处的这间雕楼确是很新净,不但墙壁没有斑驳,还好像才新装饰过似,就是青砖之间那用石灰划的缝,也还雪白得没有一点污垢,那钢板制作的窗门,油漆也好像是才漆上不久。

在古时,要建造一座雕搂,其造价应该不菲,因为除了砖之外,那时的水泥、钢材全部依赖于船只飘洋过海从国外运回来,所以,何晓军心中不禁为这些建筑材料的耐用而赞叹,都已经过了近百年,这些东西还新净之斯,这不得不说是奇迹。

看着这好像是刚装修过的雕搂,何晓军的心放下了不少。因为这情形,让他想到了眼前的情景,唯一的可能就是这地方正在拍电影,否则,抗战都已经结束近七十年了,又何来的枪声?

何晓军所在的地方,因为不但有雕搂,还有不少保存得很好的洋楼,所以,在他们这里来取景拍电影的不少,如前面说过的《让子弹飞》,还有《临时大总统》,还有不少不那么出名的影片。

总的来说,一年见十趟八趟到何晓军他们这里来拍电影的,并不奇怪,所以,他就想到了自己的遭遇,唯一能够解释这情景的,就是拍戏,只是他不知自己怎么会来到了这地方?

既然想到了没有危险,何晓军就大胆地把头从墙角伸了出去,想好奇一下这个电影是怎么拍的?

枪声传来的地方,是从雕楼阳台突出的一块形似燕子窝的地方。

“燕子窝”是一个圆柱形的建筑物,有七八个平方米左右的面积,墙体建到一米五高左右,刚好能遮掩一个半蹲着的人。

“燕子窝”设有两个半米见方的枪眼,便于让守卫者观察与射击。

知道雕楼建筑结构的何晓军,清楚这样的“燕子窝”在一间雕楼里应该有四座,分布在雕楼的四个角。现在,只是这一个“燕子窝”有枪声,也就是说,电影应该就在这里拍摄。

何晓军眼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