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7章 彭友道招供(63 / 121)

他所带带的三男二女共六人。

双方按宾主坐定。周胜利首先代表党委、政府欢迎崔志和一行的到来,然后介绍了河北区的概况、区位优势和当地五金加工的历史、规模及主要产品等,对与韩方的合作成功表示信心满满。

崔志和介绍了崔氏集团经营业务、发展规模以及对这次与华夏方合作产品的质量要求等,当中穿插着引用华夏古人人的诗词、警句,以体现他深厚的汉学底子。

他带来的随从人员不时的插上一句吹捧讨好他的谄媚之词。

周胜利等中方人员也不时夸奖他博学。

在众人的夸奖下,崔志和开始漂了,当场表示请周胜利安排人准备笔墨纸砚,他写幅字赠给周胜利。

他的兴致极高,周胜利不好给他泼冷水,让季洪印到他办公室拿笔墨纸和墨汁过来。

在众多的赞扬声中,崔志和挥毫泼墨,写了一首李白的《赠王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崔志和的字上升到书法层面上讲,还缺乏功力,但作为一个外国人,接触名帖的机会少,字写到这个程度已经很不容易。从他提笔就写,不加思索的过程来看,他对华夏古诗词确实有研究。

他的随行人员中,有个人说道:“讲起来李白应该是韩国人,崔社长对李白研究的多。”

季洪印年轻火盛,纠正道:“李白是华夏诗仙,怎么成了韩国人?”

那人说道:“李姓是韩国的大姓,李白的父亲被华夏国的人抓到华夏以后生下了李白。归根到底李白还是韩国人。”

周胜利接过他的话说道: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凉武昭王李暠的九世孙,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辈族弟,莫非韩国李姓与我国唐代国姓李姓也是同宗?”

那人被周胜利说得无以答对,只好说道:“李白他父亲被抓一事在我们大韩民国只有传说,没有文字记载。”

崔志和有随身带的印章,用印过后,让两名手下抬到周胜利面前说:“我献丑了,还请周书记也来上一幅。”

这句话说出后室内鸦雀无声,国人都知道周胜利这个年龄段的人,中、小学阶段,国家从没有设过书法课,绝大多数的人提不动毛笔。除了季洪印外,其余几人都担忧地看着周胜利。

周胜利对崔志和说:“我小的时候跟着家里大人用毛笔涂抹几下,长大后上大学学的是农业技术课,根本没有像样学过书法,崔社长珠玉在前,我怎么好意思班门弄斧?”

他越是谦虚,崔志和越认为他是不会写,心中看他笑话的欲望就越强。

他把毛笔硬塞到周胜利手里,一幅很真挚的样子:“只要是你周书记写的,在我手里都是宝贝。”

周胜利接过毛笔,说:“崔社长写了我们华夏国历史上著名诗人李白的诗,我也学着崔社长写贵国历史名人的诗句。

此人姓崔,叫崔益铉,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韩国有名的爱国诗人,弄不好还是崔社长的祖上。我敬录他的《对马岛述怀》”:

起瞻北斗拜琼楼,白首蛮衫愤涕流。万死不贪秦富贵,

一生长读鲁春秋。

他是提前做了功课的,在得知对方是韩学家和汉学家,估计以棒子人的德性,很有可能会在自己面前显摆,因此故在电脑上查了几个韩国历史名人的资料在脑中记了下来。

听说他姓崔,又在刚刚把姓崔的历史名人的资料在脑中过了一遍。

他的字大气磅礴,钢柔兼济,既师从二王,又揉进了他自己的性格特点。

崔志和终是识书之人,身上的狂傲之气收敛了几分,赞叹道:“周书记年少有志,书法也是高人一等。我认识几位华夏顶级书法家协会的会员,你的书法与他们相比,也差不了多少。”

周胜利说:“你说的是华夏书法家协会,我也是会员,但与那些老资格会员比起来,差的可不是一点。”

彭树来等人从来没有听周胜利讲过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