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强身性格:一天一天让自己壮大起来(1 / 6)

遇到困难,不低头,不趴下

性格影响和决定命运。每个人的性格对成就自己一生的事业都是相当重要的,性格坚强者,会无所畏惧地去做艰难之事;胆怯者只能一步一步避开困难,让自己畏缩在“鸟语花香”之中。这些性格的差异,直接导致成功或失败。对于曾国藩来说,他的性格属于前者,遇到困难,不低头,不趴下,能够挺身而起,故成为叱咤风云的“大人物”。提到“挺”字,是求强性格的代名词。所谓“挺”,就是遇到逆境,遇到困难,不低头,不趴下,而是挺直腰杆,一定要赢得局面。这种求强的性格在曾国藩身上又是怎样体现的呢?

曾国藩在谈到“人须有自立自强和‘挺’字精神”的性格时,说:势利之天下、强凌弱之天下,此岂今日始哉?盖从古已然矣。从古帝王将相,无人不由自立自强做出。即为圣贤者,亦各有自立自强之道,故能独立不惧,确乎不拔。昔余在京,好与诸有大名大位者为仇,亦未始挺然特立不畏强御之意。晚年的曾国藩和他的得意弟子李鸿章有一段对话,再次谈到了世事胜负要靠坚挺性格的秘诀:

“恩师,你看门生最大的不足在哪里?”

李鸿章突然心智大开,冷不防向曾国藩提出这个问题。凭他多年与老师相处的经验,知道用这种突然发问的方式,往往可以得到老师心中最直率的真言。果然奏效,曾国藩随口答道:“你的不足在欠容忍。我一生无他长处,就在这点上比你强。还是在京师时,邵蕙西便看出来了,他说我死后当谥文韧公。虽是一句笑话,却真说到了点子上。我那年给你讲的《挺经》的第一条,你还记得吗?”

“记得,记得。”李鸿章连声答。那年曾国藩说的两个乡下人在田塍上互不相让的故事,给他极深的印象。他曾经认真地思考过很长一段时间,也体味出了这个小故事中所包含着的许多内容,但他把握不准老师本人的意思。“恩师,门生和其他幕僚争执时都猜不透那个故事中的含义,您启发我们一下吧!”

望着李鸿章这副虔诚的样子,曾国藩笑了:“其实也没有什么很深的含义,一桩乡下时常可以看到的小事罢了。都是两个犟人,在那里挺着,看哪个挺得久,不能坚持下去的人就自然输了。但表面上输了,他的目标并没有放弃,而是达到了。就此而言,挺是形式、是骨髓,屈是方法,是技巧。二者虽有不同妙用,但目标是一致的。就我个人而言,我年轻时就喜欢与逆境对着干,现在老了,不这么做了,也就无任何业绩了。所以提醒你注意,世间事谁胜谁负,有时就看能挺不能挺。”

曾国藩的一生确实深得“挺”字诀,多少次打脱牙和血吞,都是这种求强性格的反映。人生的意义正在于由弱而强,你缺乏求强的性格,又怎么能够实现这种意义呢?说到底,你不强大,没有人能帮你强大。希望你能有求强的性格,在任何时候都不被困难打倒!

立下大志,赢定人生胜局

什么样的性格,才能决定成大事?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从立志开始说起。立志是一个人对人生执著的追求,也是一种渴望,更是一种争取人生有所为的性格反映。缺乏立志性格的人,做的一定是小事,甚至连小事都做不好。曾国藩一生恢宏,气势冲天。但这是他人生的结果,而不是过程。过程是什么?就是为他的人生目标而付出的具体行动,即立下大志,赢定人生胜局。曾国藩的这种性格从何而来呢?

曾国藩从自己一生的成败中悟出这样一个关于性格的道理:凡人材高下,视其志趣。卑者安流俗庸陋之规而日趋污下,高者慕往哲盛隆之轨而日益高明。贤否,智愚,所由区矣。早年的曾国藩,在他还没有获取成功的时候,就经常借诗文以抒发自己的志趣,自比于李斯、陈平、诸葛亮等“布衣之相”,幻想“夜半霹雳从天降”,将他这个生长在僻静山乡的巨才伟人振拔出来,用为国家栋梁。他十分自信地在诗中表示:“一朝孤凤鸣云中,震断九州无凡乡。虹梁百围饰玉带,螭柱万石木从金钟。”

他相信自己终有一天,会如同云中展翅翱翔的孤凤一样,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