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相和性格:做人不要“别”着来(3 / 4)

。否则,这支武装到时候骄横不可一世,谁也控制不住它,它真要到北京来造朝廷的反,或者来个藩镇割据,那怎么得了?可是现在,江南大营的溃败,使得咸丰皇帝不得不从梦中醒来,他必须面对新的现实。他把能打败太平天国的希望完全寄托在湘军的身上,寄托在曾国藩和胡林翼等人的身上。

当咸丰皇帝还在梦中似醒非醒之时,肃顺在暗中推了一把,将曾国藩推上两江总督的官位上。

当两江总督何桂清被革职之后,咸丰皇帝本来准备让胡林翼出任两江总督。肃顺得知之后,便向咸丰皇帝进言道:胡林翼在湖北,政务军务一切都处理很好,不能将他挪走。不如曾国藩出任两江总督,这样,长江上下游便可得而治。

咸丰皇帝采纳了肃顺的建议。就这样曾国藩出任两江总督这一极为重要的官位。

事实上,除了曾、胡之外,当时确实再难找出两江总督的人选。对这一点,湘军内部也有认识。对于江南大营溃败后的这种深刻变化,曾国藩和其他湘军将领,似乎早有预感。当江南大营被完全击破的消息传到安徽和两湖时,湘军将领丝毫不为自己同类的悲惨结局而伤心。相反,他们一个个都充满了喜悦之情,深感鼓舞,额手称庆,以为是湘军出头的日子到了。左宗棠在湖南听说后,发出了长长的感叹:“天意其有转机矣!”

身旁的人问他为何这般感叹,他解释道:“江南大营将蹇兵罢,万不足以讨贼,得此一彻底洗荡,而后来者可以措手。”他所说的“后来者”当然指的就是湘军。

6月17日,咸丰皇帝的上谕递到安徽,曾国藩捧读之下,泪流满面。这是朝廷送给他的一份重要的礼物,给他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的大好机会。他已经盼望了好多年,现在终于盼来了,此番的心情真是无以言表。他赶紧给咸丰皇帝拜发谢恩折,就怕这到手的官位一不小心便会溜走一样,他要将它抓得牢牢的,绝不再松手。在谢恩折中,他再也没有像过去那样的客气,那样的推辞言语,字里行间所表露出的完全是踌躇满志,还有准备大显身手的决心。他说:国家多事之秋,岂臣子怀安之时!计惟有殚心尽力,啮指誓师,揽辔而志澄清,尽收疆土;下车而生疾苦,速拯痍,庶几仰答高厚于万一。

胡林翼在湖北听得这一消息,也表示:“朝廷能以江南大事交付曾公,天下事不足平也。”

△曾氏宽心性格之解密:

宽恕乃成功之本曾国藩认为,一个善于做人的人,总是以去除嫉妒的方式去宽恕别人。我们知道嫉妒就是对才能、际遇、名誉、地位比自己好的人怀有怨恨的情感。这是一种负面的做人之道,是人际交往中的不利因素。做人应当有宽容之心,不可有嫉妨之恨。你是一个耿耿于怀,视别人为永远对手的人?还是一个宽容大度,化干戈为玉帛的人呢?宽恕别人是为了什么?为了求得成功的资本。

宽恕不是对原则问题的一种让步,而是对他人的一些非原则性的缺点和过失的一种宽容和谅解。宽恕看起来是一件很矛盾的事,但如果不宽容而去伤害只能导致冤冤相报的恶性循环,那么就会出现“冤冤相报何时了”的后果。同时,不肯宽恕别人的人往往使自己吃苦,他们会因此失眠、肠胃不适,甚至还会引起高血压。然而一旦宽恕别人之后,他们就会超越一次巨大的挫折——一种可以称为再生的心灵净化过程。当然,受到伤害的人必须有时间处理自己的愤怒,认清楚自己对整个事件所负的责任以及拒绝宽恕所带来的后果,然后宽恕才能发挥最好的功效。

宽恕不仅是爱心的体现,而且是极高的做人境界,表面上看,它只是一种放弃报复的决定,这种观点似乎有些消极,但真正的宽恕却是一种需要巨大精神力量支持的积极行为。宽恕更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做人品质,一种正确的做人自我意识的体现。一个人只有正确地认识自己,才会有宽恕的胸怀。做人宽恕得到的收益是人际关系的协调与和谐。

美国第三任总统杰佛逊与第二任总统亚当斯从恶交到宽恕,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杰佛逊在就任前夕,到白宫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