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拘泥于往事之成败
曾国藩在审视以往的中国历史时,尤其是重大历史关头时,发现往往是成功与失败并存,不存在一定成功或一定失败的必然性。因此他提出处大事、决大疑,不可拘泥于往事之成败的重要论断。他举了三个典型的事例。
第一件事是汉景帝时诸侯王势力极大,大臣晁错建议“削藩”,即削弱地方藩国的权力,景帝采纳了这一建议,但很快激起吴、楚等七个诸侯王国的叛乱,他们以诛晁错为名起兵造反,景帝派太尉周亚夫平叛。这时,当过吴王丞相的盎向景帝建议说:只要杀了晁错,叛军就会罢兵。景帝因事出仓猝,就采纳了这一建议,晁错因此被杀。但叛军并没有罢兵,继续进攻,景帝知道自己上了当,连忙加强军事部署,最终将叛乱平定了。
第二件事是明初。朱元璋死后,由他的长孙朱允火文即帝位。他采纳大臣齐泰、黄子澄的建议,实行“削藩”。但燕王朱棣以诛“奸臣”齐、黄为名,起兵反抗。这时也有人向建文帝建议,诛杀齐、黄,换取燕王罢兵。建文帝没有采纳。战争打了4年,燕王攻占了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终。齐泰等人受到族诛。这是未采纳建议而败的例子。
第三件事发生在清朝。康熙时吴三桂等坐镇西南等地,大臣米思翰建议康熙撤藩。大学士明珠也赞成,但另一位大学士索额图反对。康熙认为“撤亦反,不撤也反”,因此决定撤藩。吴三桂等果然起兵叛乱。最多时已占领了江南大部分省份。这时索额图建议杀掉提出和赞成撤藩的人,康熙帝不以为然。经过8年的战争,最终平定了三藩之乱。
曾国藩认为:“此三案者最相类,或诛或宥,或成或败,参差不一。士大夫处大事,决大疑,但当熟思是非,不可泥于往事之成败,以迁就一时之利害也。”
曾国藩还通过观察,得出亡国之君从其一些做法上就能够看出来。他认为,唐昭宗的例子最能说明问题。
唐昭宗时,王室衰落,地方军事统帅各自拥有重兵,对抗中央。昭宗想有所作为,想发兵讨伐李茂贞,并责成宰相杜让能主持军务,杜让能再三辞谢,言他日臣徒受晁错之诛,也不能弭七国之祸。不久,李茂贞进逼兴平,朝廷禁军败溃,京城大震。茂贞上疏请诛让能。让能曰:臣固先言之矣。昭宗涕下不止,曰:与卿诀矣。是日贬让能梧州刺史,不久赐自尽。曾国藩认为:“斯则无故受诛,其冤有甚于晁错、齐泰、黄子澄。昭宗既强之于前,复诛之于后,此其所以为亡国之君也。”通过对历史的反思,曾国藩开阔了自己的胸襟,对过去的事很后悔,他说:“国藩在军时,有一时与人定议,厥后败挫,有时将过错归咎于人,有时还露出不满的样子,都是因为见理未明的缘故耳。”
曾国藩还通过石敬瑭反唐之事,得出“事败归咎于谋主者,乃庸人”的结论。他说:后唐潞王虑石敬瑭之将反,李崧、吕琦劝帝与契丹和亲,薛文遇阻止。帝欲移石敬瑭镇郓州,文遇全力赞成。厥后敬瑭反,引契丹大破唐兵,唐王见薛文遇曰:我见此物肉颤,几欲抽佩刀刺之。曾国藩得出结论说:大抵事败而归咎于谋主者,庸人之恒情也。
曾国藩善于汲取历史经验,正是他从古今豪杰的成败中汲取有益的营养,才免于“大功后大戮”这样一个悲剧。但曾国藩对任何事又不拘泥,不教条,而是实事求是。他的这种认识,即使在今天也是有价值的。
衡量获取成功性格的关键词有两个:成与败。但是今日之成功,并不意味着明日也是这样;今日之失败,并不意味着明日也是这样。曾国藩不拘泥于一时之成败,历经各种磨难,终成大事,因为他不甘于不获取成功,其性格铸定他最后结果总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巧妙地把不利变为有利
一个人如果沾染上被动的性格会怎样呢?当然是会继续错误和继续失败。其实,任何人的被动局面都是由自己造成的。下面,我们不妨起来探讨正确与错误、成功与失败的观念对于一个人性格的影响。
人的一生是正确与错误、成功与失败交织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