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应变性格:机会是聪明人的“囊中物”(3 / 4)

是非标准,你就会认识到,每当你做出一项决定时,你只要权衡选择其中的一种结果。倘若事后你对自己的决定感到后悔,并且认识到后悔是浪费时间,下一次你就会做出不同的决定,以达到你的期望。但是无论如何,你绝不会以“正确”或“错误”来做出决定。

曾国藩是晚清时期著名的理论家和实干家,他崇奉理学,却并不迂腐,他认为一种道理“适时则贵,失时则损”,并说“物穷则变,自古然也”。处于两种文化的转型时期,曾国藩受到一系列事实的刺激,渐渐从内在融通两种文化,成为近代文化的积极倡导者。

曾国藩说:“居家之道,治军之法,与人酬应之方,余亦皆无一定之风格,关键要看时机。”

曾国藩早先也一心埋头圣人之道,对于海外四方的情形一无所知。先有鸦片之战,举国震惊,曾国藩开始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有了初步的认识。咸丰七年(1857)英法联军进逼北京,朝野有识人士才如梦初醒,认定国势已处于积弱之下,藩篱既撤,门户洞开,戈矛武器,远不及外人枪炮的锋利。在清廷,则有奕、文祥等号称识时务的大员。在疆吏之中,则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开始极力提倡自强运动。他们的这种作为,无疑是一种“适时则贵”之举。

曾国藩还认为,即使是人的一种思想、一种行为风格也是“适时则贵,失时则损”。比如他对于礼治和法治思想的运用就说明了这一点。很多人知道曾国藩是申韩的门徒,主张严刑峻法,对官吏则力祛腐糜之风,对民众则以严刑惩治奸蠹,以纠正世风。当年,曾国藩在湖南时,对于乡里的恶霸奸滑之人,就不曾手软过,重则处于斩枭,轻则立毙杖下,其他的人命不该死,关押起来也少不得挨鞭子,很多人死在牢里。当时的湖南乡民就送给曾国藩一个“曾剃头”的诨号。但是这也只是看到了曾国藩法制思想的一端,其实他对思想教化的功用一向是放在法治之前来提出的,礼治在先,所以施用严法只是为了应付世风堕落积久之弊。只是到后来,由申韩而为老庄。在当时的曾国藩看来,针对腐朽没落的世风,主张严刑峻法就是一种“适时”。

因此,曾国藩说:“居家之道,治军之法,与人酬应之方,余亦皆无一定之风格,关键要看时机。”大凡有头脑、智慧的人,根本方法是:看清眼前各种各样的复杂情况,在机遇上动脑筋。曾国藩的大脑之所以聪明过人,就是因为他能从别人手中抢时机,从别人手中丢掉的时机中找希望,故有获取成功性格之态势。

机会是成功的跳板。具有果敢性格的人不是让“好心人”送来机会,而是主动扑向机会,从机会中打捞自己想要的“黄金”。

不妨转换另一条路

人生之路,不是一条,而是多条。同样,为求生存,也应该有多方面选择的可能,防止把自己引入偏端。当然,具体能否如此,与一个人的性格有关系。曾国藩带兵打仗,苦读古书,似乎不善求多变之路,实则不然,他还懂得经商对于强国的作用,并且脑子灵活,重用精通这方面的人才。

“借商以强国,借兵以卫商”,这是中国古代开明的官员所极力提倡的,曾国藩也注重商业与国家、民生的关系。

对于老百姓来说,重要的是衣食住行有保障。在生活中,一是有饭吃,二是有钱花,这样,人心就可以安定,生活就有保障,人民就愿意接受教育。所谓“富后而教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教育施行了,人们就会按合乎社会标准的道德准则来要求自己的行为。这样,社会风气就会好起来,社会也就会有秩序,天下也就太平了。

“无商不活”。商业是财力的来源,商业为各行各业提供经济来源,提供物质基础。大力发展商业,是发展科学技术,发展工农业生产的需要,是国家财政建设的需要,应该给予高度重视。

曾国藩认识通商做买卖的重要性,是从购买洋人武器开始的。以其凭借西方先进的坚船利炮,迅速剿灭太平天国。但苦于财政紧张,此项经费无出,暂时搁置。咸丰十一年(1861)末,太平军攻下了宁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