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修整性格:自己给自己讲解人生道理(3 / 6)

李秀成虽然走了,但太平军仍有大批人马留在皖南,尤其在占领徽州以后,太平军随时都有可能进攻祁门。所以,曾国藩令鲍超留驻渔亭,张运兰驻扎黟县,以加强祁门大营的防卫力量。但是,由于皖南地形特殊,而在兵力对比上湘军又处于劣势,因而,曾国藩仍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困境。

1860年12月中旬,太平军兵马三路再次向祁门发动进攻。东路破德清、婺源直趋祁门,西路破建德、鄱阳转攻景德镇,北路入洋栈岭进逼黟县。曾国藩四面楚歌,再次陷于惊恐之中。他在家信中说:“自11月来,奇险万状,风波迭起,文报不通者5日,饷道不通者二十余日。”曾国藩用兵皖南,全靠江西之饷,徽州被太平军攻占之后,浮梁、乐平、景德镇一线成为祁门大营唯一的对外通道,一旦被太平军攻占,就会文报不通,粮饷断绝,立刻陷入困境。此次太平军进攻祁门的诸路人马中,西路军人数最多,大约不下二万人,主将为太平军著名骁将黄文金,成为对湘军的最大威胁。因而,曾国藩急调鲍超赶赴景德镇救援。此时,黄文金与鲍超、左宗棠军激战负伤,率军退回皖南,使曾国藩得以很快恢复粮道,度过危机。

每个人都会遭遇困境,但应对困境的方法各不相同。曾国藩的过人之处在于:在困难之时,懂得怎样与他人多沟通的技巧,善于从他人身上获取成功的力量。实际上,这是做人的方法。

盲从只能误己

轻信别人者都是因为自己缺乏主见,误以为真理总在别人的手中。曾国藩通晓人情世故,做到绝不盲从于人,认为盲从只能误己。

从事政治,当然不能固执己见,也不可轻信别人的话,必须经常权衡利弊,做出掌握根本、把握源流的办法。

曾国藩在给丁雨生的回信中说:承蒙您论说淮盐事的利弊,洋洋洒洒数千言,十分详细。所说:“局外的议论,公正但不符合实际情况;局内的意见,亲切但多有私心在里面。善于猜测的人,不去顾及物力盈亏;议论变法的人,不去考虑后果。”这几句话特别中肯。国藩上封信里要阁下审慎听取意见,谨慎抉择而不要轻易处置,正是这个意思。……国藩从来办事,不固执己见,也不轻信别人的话,必须是看准了利害关系后,才肯放弃自己的意见而听从别人的。阁下思想敏锐,常常有很多独到的见解。如果钻研得太过,看到处处都是荆棘,那也未免是舍弃康庄大道不走而去钻牛角尖,厌弃牧畜而想螺蛤了。

在给胡林翼的信中,曾国藩说:收取的利多了,老百姓会怨恨,参劾别人多了,官员们会生诽谤,用这些话来劝告你的,虽有些不符合自己的情况,也不应该郁郁不乐放在心上。我们所以慎之又慎的,只在“用人”二字上,此外就没有需要下力气的地方了。古人说:“如果从流俗毁誉上打听消息,那他是站不住脚的。”总是想平日的短处,那只能是在毁誉上打听消息,近来应该多想想在用人妥当与否上打听消息。

分析一下这里的原因,大约有两条。一是办事的人,绝不可能只有赞誉而没有诽谤或评论,只有恩宠而没有怨恨;二是舆论往往随时变化,并没有一定的标准。所以,若不是自己要求树立根基,专从流俗毁誉上去打听消息,一定会有站不住脚的那一天。曾国藩在给恽中丞的信中说:凡是干事的人,绝不可能只有赞扬而没有诽谤,只有恩宠而没有怨恨。自我修养的人,只求心静就够了,且不可因讥讽议论而气馁、消沉;衡量评价别人的人,只求一个长处可取就行了,且不可因有小毛病而放弃了有用的人才。如果对佼佼者过于苛求,那么庸庸碌碌的人反而会走运。

曾国藩强调办事和做人权衡利害,把握轻重,要特别注意不以流俗的毁誉为转移。他在给陈舫仙的回信中说:“京师的议论与枢密院的消息随时变化。每逢遇到官员上下交接,本来众望所归的人,转眼间就会被人唾弃;也有的群疑众谤、被议论纷纷的人,转眼功夫又风平浪静了。只有卓然自立的人士,经过红与黑的变化也不改变自己的形象。阁下这次进京,时间没有几天,但上天的眷顾和舆论似乎都是很好的,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