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呃逆(3 / 4)

是西医的叫法,就中医而言,除“吐酸”外,皆可归属于“胃痞”“胸痹”“胃脘痛”等病范畴,治疗此病常从肝论治。】

从肝论治?

陆轩眉头一皱,有些不明所以。

好在,接下来的一番解释让他很快就想起了自己背诵过的一些内容。

【《素问玄机原病式·吐酸》中有说道:“酸者,肝木之味也,由火盛制金,不能平木,则肝木自甚,故为酸也。”朱丹溪亦云:“吞酸者,湿热布积于肝,而出于肺胃之间。”

患者“吐酸”,病理机制就在于肝胃不和,肝气上扰,阻于咽喉胸隔,郁而从阳化热为酸。

无郁不成酸,诸般积滞,气郁为先,故治疗时首疏肝,次宽中。】

听到这,陆轩眼睛一亮,恍然大悟。

中医的神奇就在这里,特别是像他这种科班出身的中医学硕士,往往只需要一些提点,就能融会贯通。

而这提点,尤为重要。

这就是经验。

说到疏肝,方法陆轩不说倒背如流,可多少知道一些。

疏肝以理气为先,宽中以健脾为要,总以“通”法为主。

肝主疏泄,调节气机畅达,可促进脾胃的运化。

故常从肝胃入手,理气开郁以通腑,以通为顺。

以前在学校的时候,一直听导师说中医临床经验有多重要,可没接触过前,陆轩并未有太多的感受,总觉得哪怕没有临床经验,靠着自己所学,也能辨证开方治病。

真到了自己接触患者的时候,陆轩才知道,临床经验的重要性。

而此刻,这偏僻入里的讲解,更是让陆轩知道有一个好老师的重要性。

为什么很多人从中医药大学毕业的学生总想往大医院跑?

不就是因为一些厉害的中医都被大医院网罗了吗?

想有人指点,只能去大医院。

陆轩算是祖坟冒烟,祖宗十八代显灵了,才开了能够偷听中药心声的bug。

不然就他一个刚毕业不久的学生,这辈子恐怕都得在卫生院混了。

【肝气郁滞,积久化热,横逆犯胃,故胃灼热、反酸;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故呃递、口中有异味;湿邪困脾,脾失健运,故食欲欠佳。此病病位在胃,与肝、脾相关,病理因素以气滞为主,脾虚为本,湿浊、郁热、瘀血紧随其后。

治疗时,首当疏肝解都,以解燃眉之急。其中柴胡、香橼、佛手疏肝和胃、开散气郁。

再者健脾宽中,以治疾病之本。

紫苏健脾宽中祛湿,厚朴、积实通降胃气、下气消积,焦山楂、焦神曲、陈皮、鸡内金等消积化滞、健脾消食、祛除积滞;

茵陈、黄芩、黄连清热利湿;浙贝母、海螵蛸、生石膏、瓦楞粉对症治疗以抑酸兼清胃火。】

陆轩一边倾听,一边在周秉赫提供的病历本上写下药方。(药方用量什么的放作家的话,不占字数)

“陆医生,我这病能治吗?”

见陆轩写完药方,周秉赫忍不住问了句。

“能治。”

陆轩点点头,话锋一转:“若只是简单地反流,倒是不难,只是你这还有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想彻底治好,需要的时间可能有点长,具体的话,还得看吃过药后的症状存在与否。”

听到能治,周秉赫微微松了口气:“时间长没关系,我也看过不少中医,中药治本,需要的时间自然就长。”

“你能这么想我就放心了。”

陆轩笑着道。

中医之所以慢慢落寞,近些年才有崛起的迹象,无外乎见效慢,短时间内患者看不到疗效就放弃了,转头就扑进了西医的怀抱。

久而久之,看中医的自然越来越少。

“你先坐会,我去抓药。”

丢下一句话,陆轩起身再次走进了中药房。

他已经不知道自己这是第几次来中药房了。

抓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