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二章 气鼓,自创方子遂豆丸(3 / 5)

医病证名,有两种病型。

一种为气机郁滞所致鼓胀,《万病回春·鼓胀》中便有提及:“中空无物,有似于鼓,小便短涩不利,其病胶固,难以治疗,用分消汤加减。”

第二种便是气虚所致全身肿胀,《石室秘录·内伤门》中有这方面的记载:“气臌乃气虚作肿,似水臌而非水臌也。其症一如水鼓之状,但按之皮肉不如泥耳。必先从脚面肿起,后渐渐肿至上身,于是头面皆肿者有之。”治改以健脾行气加利水之药,方用消气散。勿以水臌法治之,并禁食盐。

“我跟你的看法一样,听张女士说到自己的情况时,便觉得就是气鼓之症。”

说完这话,张景才又继续说起了患者张启霞的情况:“医治半年余,病情反而越来越重,已长期不能睡卧,只能半仰半坐。”

张景才提到这个,陆轩下意识的看了眼张启霞,便听到张启霞哭诉着道:“医生,我实在是没办法了,在医院治了半年多不见好不说,反倒是越来越严重了,本来一开始我只是腹部肿胀,现在上半身就没一块好的了,如果张医生和您都看不好,我只能提前结束自己的命了,不然这么活着,还不如死了的好。”

“张女士,没什么过不去的坎,您这病又不是什么不治之症,只是气鼓而已,还没到绝望的程度。”陆轩连忙道。

只是气鼓……

这话,若是其他年轻中医师嘴里说出来,无论是谁恐怕都会觉得狂妄。

气鼓真要那么好治,张启霞也不会在医院治疗了半年没有效果不说,反倒是越来越严重了。

可这话是从陆轩嘴里说出来的,张景才非但没有觉得狂妄,反倒是暗自点头。

患者陷入绝望,这个时候,作为医生自然要给患者希望,而医生的自信,有时候往往比药物起效更快。

果不其然,陆轩说出这话后,张启霞便是一脸惊喜地问道:“真的吗?”

“当然,我还能骗你不成?”陆轩对着张启霞微微一笑。

治疗气鼓,他多少还是有把握的,也不全然是为了提振患者的信心,真要没把握,他也不敢把话说的这么大,不然到时候真治不了,那可就麻烦了。

“谢谢陆医生。”

有了希望,张启霞脸色也是好了不少。

而陆轩则是继续询问着张启霞的情况,亲眼看过之后,也是忍不住倒吸了一口气。

张启霞突出症状为腹部膨隆如抱枕,两腰侧及后背肿满甚,以至皮肤撑裂,出现缕缕白斑,胸部突起如丘,呼吸窒塞,全身胀满疼痛,痛苦万分。

结合张启霞诉说的情况和检查所得,所患病症为“气鼓”无疑。

“小陆,怎么样?”

“应是气鼓无疑。”

“气鼓肯定是气鼓,就是怎么治我说实话,有些拿不定主意,所以才让顾华华把你喊过来看看,你熟读医书,中医七大派系都有研究,找你商量一下病症方才更加精准,开的药也不会有什么差错,不需要多次开方才能辨证。”对这一块,张景才并没有因为自己年纪大,职级高就觉得自己高人一等。

不仅没有,反倒是愿意向他人学习。

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

而且,陆轩的本事他太清楚了,其他人开的药不一样就能对症,他相信陆轩一定可以。

张景才继续说道:“从发病机制上来看,气从上降,而推原其本,实自下升,坎中之阳,气之根也。

气升于肝脾,肝脾左旋,温暖而化清阳,是气升于水分也。

肝脾不升,阴分之气堙郁而下陷,故脐以下肿。

……

脾土既陷,胃土必逆。

脾陷而肝木下郁,胃逆则胆火上郁。

其下热者,肝木之不升也,其上热者,胆火之不降也。

病本则属湿寒,而病标则为湿热,宜泻湿而行郁,补脾阳而达木气,清利膀胱之郁热也。

对于这种情况,我打算用桂枝姜砂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