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三章 针灸绝学,重现天日(7 / 8)

地方宣传过,没有人挂他的号,其他中医内科的医生诊室门都管着,不然陆轩哪有闲工夫到处转悠,更不会走进他的针灸诊室了,可能也就无法亲眼见证到针灸绝学重现天日。

他目光死死地盯着陆轩,还有吗?

我还想听。

此时此刻,周建德就像是汲取知识的学生,在面对一位知识渊博的老师,恨不得将这位老师所学吸收殆尽。

而陆轩,也不负众望,思虑半分后继续娓娓道来:“综上所述,我觉得烧山火与透天凉的具体操作应该是,烧山火以徐疾、提插、九六、开阖四法的补法为主,配合捻转法的补法组成。

进针、行针的实操的话,应该是先进针至天部,也就是腧穴深度的上1/3处,慢提紧按九次,按针时左转;

次进至人,人部即是腧穴深度的中1/3处,提插、捻转如前数;

再进至地部,腧穴深度的下1/3处,施术同前;然后从地部一次退至天部,这样为一度。

反复三度,倘热至,出针揉闭孔穴;如无热感,可反复行针,直到患者身体感受到热感到来即可。”

周建德认真地点着脑袋,似在思考,又似在想要将陆轩所说这些牢记脑海之中。

而陆轩,在看了一眼周建德后,却并未停止,而是继续说起了自己对透心凉的理解:“与烧山火有所不同,透天凉则以徐疾、提插、九六、开阖四法的泻法为主,配合捻转法的泻法组成。

行针手法则是进针直至地部,在该部紧提慢按六次,提针时右转;

次退针至人部,同前提插、捻转六次;

再退至天部,亦同前法施术;

这样一进三退,称为一度。

操作三度,若凉生,则可出针,出针前摇大其孔,不闭其穴。如无凉感,应反复再施,直至患者能够感受到凉意生出为止。”

“不过……”

说到这里,陆轩话锋一转:“不过,若是稍微摈弃一些古书中的内容,我倒是觉得施展烧山火或者透心凉时,大可不必配合搓法,惟在不得气的情况下结合搓针来催气。

因此,也可不分左右,也不配合“紧按”或“紧提”,在临床上的话,效果应该也与之相同。”

周建德微微点头,但随即又皱起了眉头:“小陆医生,我刚刚也说了,自己对烧山火和透心凉也做过一些研究,却始终未能明白如何才能做到烧山火和透心凉这两项绝技中所提到的效果,所以一直不得要领,自然也无法理解古书中的真意,如今听了你这番讲解,觉得书中所述烧山火和透心凉,应该就是如此,不过即便如此,心中多少还有些疑惑。”

面对周建德的疑惑,陆轩搜寻一番,马上就有了答案,并笑着道:“针刺产生热感或凉感的机理,其实早在《内经》中就曾提到。

周老应该也有了解过的,《素问·针解篇》中说:“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满而泄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

可见产生热感与凉感,乃是经气已补而实、已泻而虚的标志。

中医学对机体产生热与寒的机制,认为是补充了阳气或泻泄了阳气的结果。

阳气被针刺引导而充实,阳气隆盛,故能有温热的感觉;

反之,阳气因针刺开导而宣泄于体外,则阳邪已去,阴气随至,所以病者感觉清凉。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了,明代著名针灸学家杨继洲,他就曾具体地指出:“夫实者,气入也;虚者,气出也。以阳生于外,故入;阴生于内,故出,此乃阴阳水火出入之气所不同也。”

因此,要达到阳气入实,充满于腠理的目的,就须将阳引入阴,即从外部引入内部,放在烧山火一技上来说,便是将天部所生的阳气逐层引入地部,使阳热胜过阴寒,就是所谓“回阳”;

要阴气隆至,则必须在阳邪已退之后,阴胜于阳,才能达到目的,故须将阴引入阳,即从内部引入外部,将亢盛的气火,由地部逐层引导至天部而散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