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6章(26 / 53)

保人参的药用价值。”

“又如党参在西南山区较多,建立西南实验室就能保证党参药效。”

“其他各类药材也是如此。按照不同特色的中药材分布区域建立实验室,可以最大程度保留中药的药用特性。”

“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资源各有特点,这也导致同种药材在不同区域会存在药效差异。”

“比如人参,东北人参和西北人参虽同属人参,但东北人参寒性较重,补肾阳效果更佳,而西北人参温热性更强,可以补血活血。”

“其他许多药材也存在类似区别。因此建立分散的地区性实验室,可以更好研究不同来源药材的药效差异,以发挥其各自的优势……”

“还有就是,中医讲究“因地制宜”,不同地域的人体特征和体质也有所不同,开发地区性中药有助于针对当地人体特点进行调理。”

“比如东北人体质偏寒,研发温热中药有利于调节,西南人口较热,开发清热中药则更为适宜……”

郭光昌听着霍启煊的话,脸色都麻木了。

好家伙,他怎么连这个都懂?

还考虑得这么详细?

如果不是了解霍启煊,郭光昌都怀疑对方是个中药大师了。

事实上,霍启煊说得确实是开发中医药最好的方式。

根据地域差异建立实验室,确实能更好地开发出更贴合当地需求的中药产品,这也是中医“因地制宜”思想的体现。

分区域建立中医药实验室,不仅有利于发掘地方药材特色,保持药效,还可以根据地域人体特点研制差异化中药,发挥中医优势。

这完全符合中医的思想内涵。

霍启煊的考虑和布局,非常符合中医药发展的内在规律。

只是……还有个非常现实的问题:钱!

这才是最大的难题。

要完成这项系统性的中医药工程,资金的需求简直不可估量。

单单注册申请中医药知识产权就需要大量人力物力。

中医博大精深,方剂、药材数量极多。

全部梳理清楚并申请专利保护,难度可想而知。

更别说还需要建立遍布全国的中医药研发实验室。

这无疑需要无法估量的资金来支撑。

光是选址、装修、仪器设备、人员调配就要花费天文数字的金钱。

以单个实验室来说,从筹建到正常运转,起步资金最少也要上亿元。

要在全国主要中药材产地都建立实验室……

天哪,郭光昌都不敢想象这要花多少钱。

以复煋的实力,养一个实验室都难,更别说全国有那么多中草药产地。

事实上,真正的难点还不是这个。

真正的难点是要对经典理论进行整理、研读,深入理解中医药思想体系。同时要对古籍方剂进行考证,确定真伪及功效作用。

这需要大量中医药专业人员投入时间和精力。

还有漫长的周期!

整个中草药研发周期长达5-10年。

每个环节都投入巨大,风险和不确定性也很高。

更不用说中医药方剂品种绵密繁复。

仅经典方剂就上万种,每个方剂都要从头做起这套流程,所需投入难以想象。如果不具备足够的财力支撑,中医药现代化的路几乎是绝路。

这也是上一世中医最终没有得到保护的原因。

郭光昌觉得自己有必要跟霍启煊解释一下,这种事情简直就是天方夜谭,没有个上千亿都休想搞定。

“霍公子,您说得这个……非常好,只是,它真的很费钱!”郭光昌认真道:“而且,这些钱花出去,可能十几二十几年都收不回来成本。”

这完全就是在烧钱,还是收不回来的那种。

“我知道!”霍启煊淡淡一笑:

“只要能做到我说的那个程度,我不在乎花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