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章(26 / 40)

陈庆镇,八十年代年成立柯海公司,桦夏电脑买卖第一人;段永吉,四统集团董事长,中关村元老;王鸿德,金海集团董事长,中关村元老。

“三零零” 当年,四位民营科技试水者,经常挤在一个办公室里喝茶聊天。没有老板椅,也没有高尔夫,仅有木桌、清茶,和忐忑迷茫的心境。

他们相信“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但是至于如何经营,茫然不知,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并互相提醒和学习。

在那之后,又有一批科技企业成长起来,其中包括聫想、方正、紫光等,他们的领军人物也开始加入这个小组。

小组很快扩展到六七人,十几人,几十人。

小会议室容不下了,就找大会议,直到大的会议室也容纳不下,成立一个正规组织的想法开始萌生。

而且,这个团体的影响力也吸引了政府的关注。

后来八九十个人中,有接近一半的人是来自政府、学者和媒体。

当社会各个方面都关注的时候,成立正规组织也是一种需要。

于是,在国家某部委牵头下,成立了“燕京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此后,全国更多的民营科技企业参与到这个团队,遂改名“桦夏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

组织建起来了,队伍壮大了,问题也跟着来了。

由于人员太多,反而减弱了交流的效果。

因为最早发展起来的民营科技企业谈论的问题是上市、海外并购等层面。

而民协里更多的中小企业还在关注他们发展之初的企业问题,拢在一起不好交流。

说白了,就是层次不一样了。

小公司不配和大公司交流了。

话题都不一样,怎么谈?

于是,一个更小、更有效的“顶级”小圈子成为需要。

这个小圈子在九三年变成现实。

在某个大人物的牵头下,民协里影响力大、私交好的企业家们组成了一个小圈子——泰山产业研究会!

这个大人物和民营企业家们的交情一定程度上也缘于他思想意识超前,一直主张在市场经济下建立平等的经济秩序,并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呼喝与走动。

这个研究会成立之后,在这个大人物的牵头下,成立一个内刊,主要反映很多经济上的超前讨论。

也有一些政治的主张,这些内容在当时还是比较敏感。

刘传志等成员对此也有所担心。

但是,这个讨论平台进一步树立起“泰山”的威信。

直到那个大人物去世,失去核心人物的泰山产业研究院改名为泰山浍。

之后,泰山浍的组织形式更加私人化,不再设分会,也取消了内刊。

泰山浍最有名的“救死扶伤”的功能,最经典的案例就是石玉柱了,他和泰山浍的关系真的是“生死之交”。

巨人集团倒塌之时,泰山浍就帮了石玉柱一把,后来还支持石玉柱用恼百金重振雄风,并且获得新生。

在后来,泰山浍的四统集团更是花十二亿元买下恼百金,并给了石玉柱百分之二十的四统集团的股权。

泰山浍的能量不仅仅体现在挽救石玉柱一人身上。

从历史到今天,这个圈子的能量一直在发挥作用。

这个圈子,就是燕京本地最大的地头蛇。

原本港岛那边的人是不会被纳入这个圈子的,这是大陆企业家的专属圈子,哪怕李超人他们都不会被接纳。

但霍启煊不一样,他爷爷是霍鹰东,与燕京的联系比港岛还要深,可以说是根正苗红。

有这一层红色关系在,霍启煊就会被燕京的这些大佬们所接纳,真正成为“自己人”。

更别说,霍启煊现在还是燕京最大的投资商,泰山浍所有人的实力加起来都不一定比得过他。

但有一个东西,是霍启煊比不过泰山浍的。

那就是大陆的人脉资源!

想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