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 荆州之变(33 / 35)

年年底,第一批骑兵训练的时间高达一年半,甚至能称精锐了。

“好,”崇祯放心的点头,“回去后准备开始募兵吧,甲胄武器由宫里的兵仗局供应,购买战马和粮草的事不要联系兵部,朕自有办法。”

又嘱咐了一番后,李性忠和李宪忠离开皇城。

皇城外。

李氏兄弟二人感觉像做梦一样。

尤其是李性忠。

当崇祯对他说要重振辽东铁骑的雄风时,他眼泪直接飙了出来。

辽东铁骑

这个名字太古老了,古老到他这位李氏后人都快忘了。

曾经的辽东铁骑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可惜李如松死后辽东局势大乱,先有高淮乱辽,后有辽人四大恨。

一连串的事让辽东军的精神传承没有了,战力也就直线下滑,更有甚者直接投降了努尔哈赤反攻大明。

现在崇祯重提辽东铁骑,其间的意义不言而喻。

李宪忠见左右没人,低声问李性忠:“兄长,五万骑兵别说吴三桂了,就是纵观整个大明也是战力拔尖的存在。”

“陛下放着刘文耀那些勋贵不用,为何会重用你我兄弟?”

李性忠边走边说:“刘文耀只有领兵之才并无练兵之能,陛下用人在于用人之长,所以你我兄弟才会得到重用。”

“再者,刘文耀身上光环太重,朝中有很多人盯着他,没办法隐藏实力。”

“最重要的一点,纵观整个大明,除了咱们李氏和辽东祖氏(暂且把吴三桂算作祖大寿的人),谁还有训练精锐骑兵的能力?”

李宪忠想了想:“原来如此!”

古代为什么会有将门世家的存在?

说白了就是祖辈在战场上用生命换来的经验,得到了传承!

后代可以走捷径。

只要后代一直从军,这种传承就能一直持续下去。

明代勋贵之所以成了废物,就是土木堡之后断了传承。

二人很快走到岔路口。

李宪忠盯着李性忠:“兄长,此一别不知道何时再相见,保重啊!”

李性忠用同样的目光盯着李宪忠:“宪忠你是勇卫营的将领,一定要保护好陛下安全。只要陛下不出事,天就塌不下来。”

“李氏一族能不能重新崛起,就看你我了!”

“保重!”

兄弟二人拱手道别,一个回头去往皇城,另一个策马出城去往保定。

第374章 周奎的困境

乾清宫内。

崇祯正在思考重用李氏兄弟这件事还有没有纰漏。

李性忠和李性忠全家乃至全族人都在京师,被锦衣卫“保护”着。

造反投敌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他当然知道疑人不用的道理。

但地位越高权力越大,越容易怀疑人。

这是不可避免的事。

再加上文臣们在耳旁煽风点火,皇帝很容易受到蛊惑做出一些不合理的事。

正琢磨的时候,王承恩站在旁边低声问道:“皇爷是不是怕李性忠拥兵自重?”

崇祯点点头,没说话。

“那皇爷为何不多找几个将领,分开募兵?”

“不妥,一是容易泄露消息,二是影响战斗力。”

“战斗力?”王承恩没听懂。

崇祯缓缓说道:“对,无论是萨尔浒之战,还是松锦之战,亦或是与流贼的朱仙镇之战。论实力的话,我军并不弱。败就败在援军是临时拼凑的,内部矛盾重重,不听主将调遣。”

“各自为战的话尚能打胜仗,聚在一起就不行了,互相猜忌,互相不信任,不败才怪!”

崇祯曾经用十个字概括大明边军:聚是一坨屎,散是满天星。

“那”王承恩想了想说道:“皇爷还没派监军呢,李性忠募兵数万,不可不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