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另一方面是因为他是祖大寿的外甥。
肥水不流外人田。
正因为有这层关系,当祖大寿第二次投降时,皇太极没有任何怪罪的意思。
不过为了防止祖大寿再次叛逃,皇太极将他软禁在家中,不能随意出入。
做为一个边军将领,祖大寿宁愿吃人也不愿投降,可以说是坚持到了最后。
当然。
他毕竟投降了,可以说没有舍生取义的勇气。
但是。
祖大寿在投降后,没有杀过大明的一个土兵,甚至一个百姓。
就凭这一点,他就无愧于大明。
崇祯明白这个道理,在场的文臣们也清楚其中缘由。
所以当崇祯说出要换回祖大寿后,所有人都没有反对。
崇祯换回祖大寿还有另外一层想法。
吴三桂拥关宁军自重,表面忠心实则一身反骨。
如果换回祖大寿,情况就不一样了。
祖大寿同样拥兵自重,但是他忠于朝廷。
不会背刺崇祯。
而且祖大寿回归后肯定会和吴三桂争兵权。
他们之间一旦产生矛盾,崇祯就有机会了。
在被崇祯的脑回路惊到后,李邦华先是高兴,随后有些担心:“陛下,祖大寿对建奴来说非常重要。”
“仅凭阿济格,遏必隆以及那些败兵的尸骨,多尔衮和多铎怕是不会同意。”
第364章 衍圣公和孔府的号召力
李邦华觉得如果用活人换活人,建奴肯定会同意。
但是用死人换活人,再加上要换的人是祖大寿
建奴大概率不会同意。
“不换?那就别换了,反正是他们主动提出来。”崇祯满不在乎的说道。
李邦华面露为难之色:“可是鲁王及其家人被俘,如果不换,鲁王一家人怕是有生命危险!”
“是啊陛下,祖大寿固然重要,但没有鲁王重要。”兵部侍郎王家彦也跟着劝。
其余人纷纷施礼:“还望陛下看在宗亲的份上,退让一步。”
面对大臣们的劝阻,崇祯不为所动:“诸位,当年太祖高皇帝起兵伐元时就抱着必死的决心。”
“朱氏一脉从不畏惧死亡,只要死的有意义,就无愧于列祖列宗。”
“鲁王身为宗亲,应该能明白这个道理。”
李邦华叹了口气,不再继续劝解。
鲁王是宗亲,救不救全由皇帝做主,他们无权干涉。
其实鲁王朱以海也够倒霉的。
崇祯十五年建奴入关劫掠攻陷兖州府。
上一任鲁王朱以派(朱以海的兄长)自缢而亡,朱以海躲在死人堆里才逃过建奴的屠杀。
死里逃生的朱以海在崇祯十七年二月袭鲁王爵位。
从袭爵到被俘,只过了半年多的时间。
“派人给建奴回信,就按照朕的意思答复。想拿回阿济格和遏必隆的尸首也不是不行,需要用祖大寿及其麾下将领来换。”
“否则免谈。”
处理完这件事后,众人将目光重新放到第二封塘报上。
李邦华拿起王家彦手中的塘报说道:“陛下,曲阜塘报上说,劫掠衍圣公府的那伙人战马精壮,装备精良,自称是大顺军。”
“李闯贼?他们胆子也太大了吧?竟敢劫掠衍圣公府,就不怕天下读书人口诛笔伐吗?”邱瑜皱着眉说道。
“是啊,李闯贼大抵是疯了!李岩,牛金星,宋献策也跟着一起疯了!”
“竟敢亵渎圣人之所,简直可恨至极!”
“请陛下出兵曲阜,给衍圣公讨回公道。”
在场的大臣们群情激昂起来。
李邦华皱了下眉继续说道:“诸位先别急着下结论,此事有些蹊跷。”
“什么蹊跷?”
“贼人在曲阜劫掠钱财时天气炎热,有人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