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联贼制夷(3 / 41)

将附近的皇陵建筑焚毁。

现在兵败退守宣府,谁敢诏安?

张献忠?

他刚杀了楚王,如何诏安?

况且这是皇帝一厢情愿的想法,就算朝廷同意,此二人也不一定会接受诏安。

内阁首辅李邦华对崇祯的观点表示怀疑,他拱手道:“不知陛下要联合谁对抗建奴?”

“张献忠!”崇祯缓缓开口,说出了这三个字。

“用合纵连横之策让张献忠牵制李自成,我军则与建奴兵锋相对!只要在关内击败建奴一次,两年之内他们定不敢再次入关劫掠。”

朝堂上静悄悄的,没有声音。

京师被围了这么久,他们对于南边的战况一无所知。别说张献忠,就是官军的位置他们也都把握不住了。

李邦华见无人说话,只能再次开口打破僵局:“陛下就算张献忠愿意接受诏安,他也不会出兵攻打李自成。他接受诏安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借机休整,趁机复叛!如果这么做的话完全等于养寇自重啊!”

“所以朕开出的条件是让他牵制李自成而不是攻打李自成!朕和大明需要时间进行休整,他张献忠也需要时间休养生息!”崇祯并不怕养寇自重的事情发生。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北方现在的情况是无兵无将,南面的情况则截然相反。

历史上大明朝人才济济,在北京陷落南明朝廷混乱的局面下,南明尚有张煌言,郑成功,黄得功,阎应元,袁继咸,吕大器,何腾蛟,曾英等人力挽狂澜。

至于大顺和大西方面的人才,崇祯就有些无能为力了。

建奴不入关,李自成和张献忠不死,他们就不会向明廷靠拢。

就算真的把张献忠养肥了,他宁愿把天下送给张献忠,也不能让建奴渔翁得利。

崇祯诏安张献忠还有一个原因,他盯上了李定国,得想办法把这个人才搞过来。

大明不缺将才,缺帅才。

尤其是像韩信那样的帅才。

辽东战场屡战屡败,就是因为缺乏李定国这样的帅才导致的!

崇祯继续说:“当年太祖皇帝起兵反元,目的就是为了驱逐鞑虏!现在朕要效仿当年的太祖皇帝,驱逐鞑虏,中兴大明!至于李自成张献忠之流,只要百姓们吃得上饭,他们早晚自溃。”

看着“自信”的崇祯,满朝文武不知道说些什么,只能站在原地沉默。

“既然诸位意见不合,那就暂且退朝吧!回去后论功行赏,各司其职!”

眼看时间到了中午,崇祯直接宣布退朝。

其实联贼制夷的策略他只需要说服内阁即可,有李邦华在,他不需要担心朝堂。

在朝堂上,他故意说把那些话说给文武百官听。

他的话就是态度。

态度是什么:与建奴势不两立!

朝会过后,崇祯将内阁四人全部留下,并让尚膳监在乾清宫内准备午饭。

君臣五人边吃边聊。

李邦华三两口便吃完了饭,他坐在凳子上说:“陛下,臣知道陛下的意图。但内贼不除,外患没办法解决。李闯贼刚刚兵败,短期内应该不会再次出兵。而张献忠不同,他在正月时刚刚攻破夔州,直奔重庆和成都而去。此时诏安,定不会同意。”

崇祯放下筷子说道:“所以,朕需要一场大胜!只有把张献忠打怕了,他才会老老实实的接受诏安 !”

李邦华愣了一会,目光坚定的点了点头。

皇帝说的没错,只有胜者才有谈判的资格。

失败的人,没资格谈条件。

“只是京师被围困数日,西南的塘报均已送往南直隶,不知道张献忠此时正在何处作乱。”

崇祯认认真真的想了想:“如果朕没猜错的话,张献忠已行至万县一带,因水患停滞不前。”

李邦华虽然不知道崇祯是如何知晓的消息,但他没有怀疑,直接从随身携带的囊袋(类似于后世的公文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