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北京可就难了。而且听说明廷免了全国一年田赋,明廷不压榨百姓,咱们就没有兵源。皇上您刚宣布三年免赋,所以广积粮会没有粮,高筑墙也会面临没有人的问题。”
“所以此乃下下策!”
其他人纷纷表示赞同。
毕竟大顺现在面临的问题是钱和粮,一旦没了钱粮,那些投降的明军很快就会复叛。
“所以臣以为李先生的中策才是上策!”牛金星补充道。
李自成拿着信件,打开随身携带的舆图,沉思良久。
北伐已经不可能了。
此战过后北京附近的兵力达到了巅峰,三大营有几万人,吴三桂五万精锐,刘文耀麾下一万多兵马,总兵力已经超过了他。
当下只能把目光再次转移到中原。
“其他人怎么看?”
宋献策上前一步指着宣府说:“臣以为牛左辅言之有理。而且,既然大家都不想守宣府,那就写一封议和信,将宣府卖给明廷。少则十万多则几十万,只要能卖到钱,咱们就不亏。”
紧接着,在场的所有人都发表了观点,无一例外,都觉得中策才是上策。
既能继续打压明廷,又能沿途抢钱,一箭双雕。
终于,李自成下定了决心。
他指着郑州说道:“既然如此就按照李先生的中策办,先书信一封告知明廷售卖宣府,若是明廷不买则劫掠后退守大同。然后朕亲自带兵去往郑州剑指开封,之前三攻开封不下,朕要一雪前耻!”
第126章 百姓是被官商勾结逼反的
“不妥,实在不妥!”
皇极殿内,户部尚书方岳贡正在极力劝阻崇祯皇帝。
“陛下免全国一年田赋也就罢了,如果再免了徭役,地方衙门的一应所需都需要朝廷供给,这将是一笔庞大的支出!按照国库目前的存银,根本不够一年使用!”
“我朝税赋起运和留存比例大概是五五开,现在地方没有留存,国库存银不足一千万两,地方没钱需要从国库支取,这些钱最多用到十月份就没了!”
内阁首辅李邦华也劝:“陛下慎重,国库和内廷的钱加起来也只能使用一年。如果明年夏粮征收不及时,又将面临无钱可用的窘境。徭役银加起来有百万两之巨,虽然不多,却能救急!”
范景文和邱瑜也碎碎念的劝个不停。
吴三桂走后,崇祯与内阁商谈吏治和经济问题。
在谈吏治之前,他率先把刀子砍向了徭役。
整顿吏治的目的无非是治理贪腐。
贪从何来?
官员贪腐的途径大多只有一条:借着收缴赋税的机会,横征暴敛,私自加派。
朝廷让收一两,他们收三两。朝廷没有这部分税收,他们巧立名目加派。
想改革吏治解决贪腐,必须先把贪腐的途径掐死。
就像他穿越前的农村贪腐问题,不交公粮后,与公粮有关的贪腐问题瞬间消失。
“你们不要再劝了,朕决意整顿吏治和贪腐。先从京师开始,一个月后如果没有成效,朕全听你们的。”
内阁见状没有办法,只能暂时同意。
其实李邦华也想知道皇帝方法是否奏效,如果有效的话他会立刻安排全国效仿。
“吏治是诱因,流贼屡剿不绝的根本原因是官商勾结!”崇祯盯着四位阁臣,若有所思。
李邦华不明所以,急忙拱手:“请陛下示下!”
紧接着,崇祯把他掌握的情况详细的说了出来。
历史上。
明末的粮食总体是够吃的,除了灾害严重的地方,其他地方粮食都有富余。
够吃为什么还会造反?
究其根本,那些农民是被官商勾结逼反的。
众所周知,明朝是银本位。
立国之初赋税征收的大部分都是实物,到了中后期,大部分赋税由实物改征白银。
征收白银没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