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封信:我们在大学学什么(1 / 3)

态度:吴军家书 吴军 3371 字 2023-08-12

梦华在邮件中告诉了我两件事。第一,她成功将7门高中AP(大学预修)课程的学分转到了MIT。这样,她在大学就可以少学7门课。第二,大学一年级所要求的学分已经全部完成,因此她跳了一级,提前大二。根据MIT的规定,学生从大二开始,可以决定自己的主修专业。她决定主修计算机科学。这封信是我对这两件事的评论。

梦华:

得知你通过将高中AP课程的学分转到大学,然后攒够了学分提前二年级,你的妈妈和我替你高兴。我们知道,你这样就有了选择专业的特权,而且你已经决定要学计算机科学。虽然我们感到这么快做决定有些突然,但是既然你喜欢,并且我们相信这也是你再三权衡的决定,于是我们还是支持你。不过,我还是谈谈我对选择专业的看法。

我一直有这样一个看法,其实,本科专业并不那么重要。在本科学数学的人,大部分毕业后不会从事数学研究或者教学。类似地,本科学工程的人,很多在研究生院改学医科、商科和法律。单纯从学习知识本身来讲,我觉得本科的学习有以下三个主要目的。

第一,学习一生要用的科学常识和人文素养,无论将来学习什么专业,或者从事什么工作,这些都是有益的。你有时对我说,很奇怪为什么今天还有很多人(包括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依然相信迷信、算命和运势。这恰恰说明并非所有人在读完大学后都具备了科学常识和人文素养。很多人到了大学之后,觉得松了一口气,各门课程只要及格就心安理得,凑够了学分就毕业,这样其实就失去了学习科学常识和人文素养最好的时间。

第二,学习做事情的方法,并掌握自我学习的能力。今天的世界和牛顿那个年代的世界完全不同,技术的发展、知识的更新、专业的变化都非常快,大部分人很难一生只做一件事,研究一两个课题。于是当年轻人走出学校之后,自我学习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另外,人在今后的工作中会遇到各种难题,如何着手解决这些未知的问题,需要在大学里学习。你上次说MIT有一种风气,就是大家在选课时,对一门课是由哪一位教授讲授非常看重,而对于课程具体内容不是很看重,甚至会选择给分低但是水平高的教授。我觉得这种风气非常好,因为在MIT这样的大学学习,能遇到很多大师和各个领域一流的教授,年轻人听他们讲课,学习他们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将终身受益。根据我的经历,虽然在大学学习的很多课程,是今后一辈子也用不上的,但是通过学习那些课程,我们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对后来继续学习和工作都有用。

第三,培养协作精神,它在今天的重要性已经毋庸置疑,因为没有哪个重要的工作仅仅靠个人努力就能够完成。虽然一些人在高中时已经开始在课程和研究上协作,但是协作精神的培养始于大学阶段。协作精神不仅仅表现在一个小组几个同学一起做项目时的分工合作,或者在实验室里一个课题组内的合作,还包括在做作业时互相讨论,一方面为大家贡献自己的想法,另一方面把大家作为一种资源,获得自己所需的知识。在中国有一种说法,走出校门后关系最好的同学是那些一起做过作业的。这说明当你为大家贡献了想法,并且信任他人作为你的知识来源时,你们交换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友谊。

回到选专业上,因为在任何大学想要毕业总需要选一个专业,或者说侧重的方向。如果我是你,我或许会再瞧一瞧,看一看,然后再定专业。如MIT这样的大学,相对于绝大部分州立大学和大部分私立大学的一个明显优势是,学生在选课和选专业上有非常大的自由度,并且可以将选择专业的决定推迟到二年级结束。这比让高中刚刚毕业的年轻人立即做出选择要好。从信息论的角度上讲,任何一个艰难的决定,都会造成信息损失,因此推迟决定并不是坏事。推迟决定最大的好处是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