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封信:证伪比证实更重要(2 / 4)

态度:吴军家书 吴军 4791 字 2023-08-12

。对于它们,再按照上面的过程进行新一轮的研究,如此循环往复。

你可以这样理解科学家工作的本质,他们在上一次循环的基础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自己的力量,这其实是一个新的循环。这时,他们也把一些问题留给后人,继续完善和发展他们的理论。因此,科学没有绝对的正确。科学家的工作,不过是在某一个层次上的进步。从近代开始,科学家有意识地使用了上述方法,才使得科学的进步成为一种常态,并且不再依赖一两个天才。因此,如果你能渐渐体会和使用科学方法,不仅对做研究有益处,将来在其他方面遇到问题,也能大致清楚解决问题的方法。

对于科学而言,重要的是过程,而非结论。科学的结论会有过时的一天,但是科学的过程能保证各种新知不断被发现。在这个过程中,通常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能发现问题的科学家才是一流的科学家。

今天,很多人依然将科学等同于正确,这是不对的。有这种想法的人,倒更像是把科学当作了宗教。宗教强调相信,对于上帝的存在,毫不怀疑地相信,这是宗教。科学必须是能够被证实(证明是正确的)的,或者被推翻(也就是证伪)的。不能因为没有被证明是错误的,就认定它是正确的。在科学上,证实一件事的过程要以相关的事实为依据,从证据到结论的推理要符合逻辑。因此,一件事是真是假,就不会因为提出者的权威性而变得更正确。在科学上,一个博士学者提出的命题,在没有被证实之前,并不比好奇小孩提出的命题更正确。证实的过程也不是引经据典,或者使用权威的论证报告。你在媒体上会经常看到这样的报道,“上百名科学家联名反对特朗普总统的某个决定”。这些媒体的记者缺乏科学精神,他们的潜台词是科学家比常人更代表正确,几百名科学家就更加接近真理,如果他们的建议和总统的做法不同,一定是后者出错了。事实上,在科学面前,人人平等,谁对谁错要用科学的方法去证实。今天我们在谈论中世纪末期时,会嘲笑当时的经院哲学的学者缺乏科学精神,因为他们常用的证据就是“亚里士多德说”“《圣经》上说”“托勒密说”等。今天很多媒体记者的行为比那些经院学者好不到哪儿去,他们依然不懂得,再多权威的话都不足以证实一个命题。

科学不仅要能被证实,而且还必须具有可证伪性,是否可以用经验证伪是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线。要理解可证伪性,只要看看什么是不可证伪的就可以了,比如:

第一,上帝的存在性。这件事,我们没有办法验证其真伪,因此我们说这个问题不是科学问题,而是宗教问题。

第二,永远正确的结论(逻辑上叫作重言式),比如1+1=2,这是定义,不是科学。如果你明天把“1+1”定义为3,那么1+1=3也正确,因为定义总是正确的。

第三,列举了所有的可能性,比如“明天可能下雨,也可能不下雨”,因为它总是正确的,无法证伪。

第四,从错误的前提下可以得出任何结论。因此,虽然这些结论可能是正确的,但是这样的论证方法在科学上毫无意义。比如“如果太阳从西边出来,海水就会沸腾”。这个命题无法证伪。当然,在现实中没有人会在论文中写这样的话,却有不少人不小心使用了错误的前提。

为什么证伪比证实更重要呢?因为对于一个现象,我们总可以找到一个能自洽的理论解释它。类似地,对于几乎任何一个结论,我们都很容易找到几个例子来佐证。如果有人说比重轻的物体会先落地,这个结论并不正确,但是他可以举出一堆例子证实。也就是说,仅仅证实是不够的。很多时候,我们自认为的那些自洽的、被证实的理论,或者自认为找到的原因,可能不过仅仅是一种可能合理的解释而已。随着我们得到更多